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革命之力
到底什么是“工業革命”?自從歷史學家發現在18世紀晚期增長率發生了驚人變化后,對“工業革命”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很明顯,第一批工廠的出現改變了經濟,制造業和貿易蓬勃發展。但由于統計數據獲得困難,其宏大的規模未能即時顯露。可到了18世紀90年代,人們已經無須會計賬簿上的數據,就能夠看到工業革命的成效了。人口飛速增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有鄉紳、皇室和其他精英階層之外的人群擁有財富。 大英帝國的人口在1700~1850年增長至3倍。而1800~2000年,將通貨膨脹計算在內之后,英國的人均收入增長至10倍。這在有記錄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一社會革命似乎明顯與逐漸占據英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工業區域有關。除去生活方面質量不斷改善的因素,單是為何機械化促進了人口增長這一命題就占用了歷史學家很長時間。 當然工廠不是工業革命的全部,改進的農耕方法也功不可沒,比如為防止“公地悲劇”在牧場上設立圍欄,天花疫苗等醫療進步降低了兒童夭折率,但工業化貢獻更大。 雖然我們會將工廠看作威廉?布萊克所說的“撒旦磨坊”,認為它們毒害了工人和土地,可實際上,工業化的主要成效是改善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人們從鄉村遷移到工業城鎮,從泥墻草屋住進了磚石建筑,免受潮濕與疾病的侵害。大規模生產的純棉服裝和優質肥皂價格低廉,即使最貧窮的家庭也可以負擔得起,而且純棉服裝比羊毛制品更易洗滌、晾干,這樣人們就能穿上干凈的衣服,衛生狀況也有所改善。此外,遷居到城市之后,人們的收入增加,可以購買更豐富、種類更多的食品,也可以享受更好的醫療、教育和其他共享資源。同時,在工廠工作的優勢抵消了那些不良后果。(明確地說,工廠里的工作確實非常辛苦,工作時間長、工作條件差,但統計顯示在農場工作的情況更糟。) 工業革命前后的生活變化驚人。對持續增長和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的期待不過是近幾百年的事,此前,人類的生活基本是原地踏步,也就是說幾千年來都過得相當糟糕。1200~1600年,英國貴族的平均壽命(他們的記錄數據保存最完好)增加了不到1歲。而1800年至今,西方國家白人男性的平均壽命翻了一番,由38歲增至76歲。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兒童死亡率,那些平安度過了童年時光的人,他們的壽命也增長了大約20歲,這一巨大的飛躍前所未有。 這與各種變化有關—從衛生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到城市化與教育,但共通之處在于人們的健康水平隨富有程度而提高。經濟條件之所以能夠改善,是因為使用了機器,特別是能夠制造產品的機器。當然,人類自史前時期開始就不斷地使用各種工具,我們甚至可以說用火、耕種、馴養動物以及選擇育種等“技術”與蒸汽機具有相同的決定性作用。但農業技術僅僅讓我們能夠更容易地養活更多的人,可能夠制造出改善生活質量的產品的機器則完全不同,無論產品是小到服裝,還是大到交通運輸。 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都需要這樣的產品,因此才進行貿易。相反,貿易又推動了相對先進的技術不斷發展,各國竭盡所能做到最好,然后進口其他無法生產的產品,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也就推動了增長,曼徹斯特的紡織廠和世界經濟此理相同。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頁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自线
|
一级按摩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n∨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