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3-23 記者:張文凌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7-03-23 11版 |
|
|
“一段時間以來,云南由于怒江開發、桉樹發展、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爭議,給云南的社會形象帶來了負面效應。但是,實際上,云南長期以來都在默默地為全社會做著巨大的生態貢獻!痹颇洗髮W生命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昌群教授說,他們用國際通行的生態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估算發現,云南的森林、農田和水生生態系統向全社會提供的服務價值每年高達3357.08億元。但是,云南部分地區長期承受著保護的壓力,有山不能開,有水不能用,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
“國家公園的建立將有利于解決這一矛盾,是一種實現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有效模式。”段昌群說。
在今年初召開的云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探索建立國家公園等新型生態保護模式”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中。2月1日,一項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的“七彩云南保護行動”在該省啟動。
據介紹,國家公園是世界各地廣泛采用的一種有效的管理體制和發展模式,它讓公眾在較小的面積內欣賞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同時使大面積的區域得到保護。
作為一個旅游品牌,國家公園是世界各國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國家公園產生的旅游收入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美國的57個國家公園每年吸引近3億游客,其中,黃石國家公園在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1%的開發面積吸引了300多萬世界各地的游客,帶動周邊地區實現5億美元的經濟收入,旅游業在當地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由過去的30%變為82%。
目前,我國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管理,主要是采取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和地質公園的方式進行。有專家指出,現行的管理體系存在諸多缺陷: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分別由建設部門、林業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管理,而這些部門強調的是游覽,對環境保護考慮較少。而且強調對單一資源的保護,不符合生態系統組成結構的整體要求,不從全局考慮也無法實現保護的目標;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門管理,但分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和縣級,同一層次的保護區由多個不同部門分別管理。管理中過分強調保護作用,把保護與開發隔離,甚至形成對立。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的有關負責人說:“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建立國家公園刻不容緩。這不僅可以實現‘以人為本’的生態保護模式,而且可以排除與保護目標相抵觸的開發方式和占有行為!
據悉,目前國內很多省區在旅游業發展中都高度關注國家公園理念的引進和推廣,四川、江西、新疆等省區已著手開展國家公園的建設工作。
2003年,云南“三江并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盡管三江并流區域內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面積只有170萬公頃,卻使它成為了中國境內迄今為止面積最大的世界遺產地。
但是,“三江并流”申遺成功以來,各方利益也蜂擁而至,使三江并流區域的自然生態、文化以及當地民眾的利益都面臨巨大挑戰。2003年,云南省政府研究室提出了在滇西北地區建設一批國家公園的建議,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據悉,云南將在滇西北地區先建香格里拉、老君山、怒江大峽谷三大國家公園,在此區域內展示雪山冰川、高山草甸、湖泊濕地、杜鵑花海等自然景觀以及多民族風情,滿足科研、科考、教育和徒步探險等不同需求。
專家表示,云南是最有條件建成國家公園的省份,也是準備最充分、最全面的省份。國家公園的建設,將在基礎設施建設、林業、能源建設、旅游業、礦業發展等多方面產生影響,促使公路、鐵路、水電站建設中忽視生態影響的現象發生改變,使全社會加深了解云南生態環境的現狀,讓游客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擁護者和支持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