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人才招聘團回來了。 12月24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會上,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透露,此次“上海市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緊缺金融人才”的行程收獲很大。上海將把海外金融人才的招聘工作常態化,持續不斷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輸送緊缺人才。
高薪引來多方豪杰
據了解,12月5日到14日,27家中央在上海的金融機構、市屬金融機構、兄弟省市在上海的金融機構和金融高等院校,分赴倫敦、芝加哥、紐約三地“招攬”金融人才。招聘會上,這些機構推出了風險管理和控制、資產管理、金融衍生產品等15個類別的170多個專業技術崗位,共有2176名海外金融人才遞交簡歷,現場面談4432人次,840人已初步達成意向。應聘人員中76.4%是金融專業人士,專業匹配度較高,其中有3%的港澳臺人士,12%的外籍人士。 記者了解到,此次海外招聘的170多個崗位中,最高年薪達到150萬元,集中在風險總監、戰略研究專家、首席經濟學家、機構營銷總監、IT總監等崗位。其中,薪酬較低的年薪也在20萬至40萬元左右,主要在市場拓展、營銷等崗位,基本符合海外應聘人員的需求。 “大部分應聘者都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政治學院、哈佛大學等國外一流大學深造,他們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滿懷信心,回國建設發展的意愿很強烈。”方星海表示。 方星海表示,通過此次招聘,上海金融機構發現了海外人才市場的巨大潛力,更了解了海外金融人才對綜合環境和職業發展機會的需求,加深了與海外金融人才和金融社團的溝通,建立了上海與海外金融人才經常性的聯系渠道。
外來人才成“鯰魚”
招聘如此多的“海龜”,本地人才的命運自然也引起多方關注。“現在該做好準備了,銀行有了海外人才,你們的競爭也更激烈了,考驗你們的時候到了。”一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的高管和他的員工們開起了玩笑。 “海外人才歸來必然會擠壓掉一部分本來屬于國內人才的崗位,很容易造成國內的就業壓力。而且,海外人才知識結構方面的優勢會暴露出國內人才的差距,形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迫使國內人才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價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海外人才也更容易獲得高層崗位,從而減少國內人才獲得升遷的機會。 不過他強調,這種壓力不會太大。“因為海外人才也存在一些劣勢,如需要熟悉國內的辦事規則。包括一些潛規則,把海外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需要一定的過程。此外,引進海外人才,企業便能開展、創造一些新業務和崗位,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為國內人才提供更廣的就業空間。” “海外挖人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本土人才的培養。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應讓本土隊伍和海外軍團并肩作戰,絕不能忽略國內隊伍的力量,僅僅引進的做法不能長久。”光輝國際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顧偉忠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