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收入和利潤“雙下降”已經在倒逼國有企業改革。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昨日在京表示,今后,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國有資產應進一步優化集中,并確保困難國企能夠順利退出市場。
產能過剩如鯁在喉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對中央企業的經營狀況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央企業利潤在去年四季度已經報虧,當時還可以部分歸咎于政策性虧損,但邵寧昨日在國務院國資委和北京市國資委主辦的2009城市國資論壇上稱,從今年一季度來看,危機的影響非常大。 他透露,盡管自去年上半年以來,中央企業就采取了多項措施加強管理、降本增效,但今年1到4月份,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下降9.2%,利潤下降36%。同期地方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營業收入下降8.4%,實現利潤下降58.1%。這些降幅均超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4月份全國22個地區的工業利潤降幅的平均水平。 長期以來,中國很多行業的產能是按照出口20%~30%來配備的,但在目前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邵寧說,前些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形成的一部分生產能力,其對應的需求實際已經不存在。 “坦率地講,我認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拐點已經出現。”同期參會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院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說。他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國有企業是典型的速度景氣型,即越有經濟增速越景氣,但宏觀經濟重現前五年的快速發展至少近幾年難以實現;二是國有企業對波動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不及民營企業;三是我國的重化工業化開始進入下半場。
分類監管國企集中
邵寧進一步指出,盡管國家刺激經濟的措施已收到一定成效,但消失的需求和啟動的需求不一定能夠匹配,同時,以大量財政支出和貨幣投放為主要內容的啟動內需政策是否具有持續性尚需研究。 “現在我們的問題或者說是需求不足,或者是生產能力過剩,我們現在做的工作是促需求,還需要做的是把過剩的生產能力淘汰掉。”邵寧說,“這樣,我們就多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手段,因為現在看,僅僅靠刺激需求,這種成本是很高的。” 在退出的方向上,中央企業已經在向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對于地方國有企業,邵寧要求,要向關系經濟發展條件和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企業、公益性企業,和具有本地特色及具有本地競爭優勢的競爭性的國有大企業兩個方向集中。 在這樣的集中過程中,對于公益性企業和競爭性企業,邵寧強調要實行分類監管。對于供水、供電、供氣等公益性企業,需要解決公益性和企業化兩方面相融合的問題,建立符合企業特點的考核評價體系和薪酬制度,處理好企業與政府的財務關系。 對于競爭性企業,則需要建立與其競爭性相適應的管理和激勵約束機制。邵寧表示,此類企業可以嘗試推行更強的激勵措施。不過,一些激勵舉措如經營層很大比重持股,盡管短期有效,但長期來看具有負面作用,往往導致企業個人化。 在退出的手段上,已經在北京、四川等地實際運行的資產經營公司平臺,被邵寧看作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可通過資產經營公司的運作,對分散的國有資產進行企業化的處置,加速退出和集中的過程。 除了以上問題外,去年頒布的新《企業破產法》也對國有企業的有效退出提出了一些挑戰。 不過,政策性破產已于去年底結束,今后企業需按照新的《企業破產法》要求退出市場。邵寧表示,在國企改革中必須要實現退出方式的有效轉化,保持破產通道的暢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