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北京舉行的《中國經濟季報》發布會上,世行高級經濟學家、報告主筆高路易表示,中國的通貨膨脹處在可控狀態,而其原因是中國目前的利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中國不會發生惡性的通貨膨脹。他并且認為,中國可以讓利率在貨幣政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6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
高路易先生的這個觀點,只說對了一半。中國的低利率政策確實是抗擊通貨膨脹的有效工具,它使企業能夠以比較低廉的利息代價得到資金支持,這在兩年來全球金融危機肆虐的關鍵時刻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國央行通過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息等手段使大量銀行信貸流向市場,保證了市場擁有充足的流動性,使眾多企業以較小的代價度過了危機。但是,這種低利率政策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銀行信貸在去年的大量投放,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因此其中有相當成分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在房地產市場上,它直接導致了蔓延于全國的房價快速上升,使政府現在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來調控這個市場。信貸過量增長對股票市場的危害也很大,它向市場管理部門和投資者都發出了錯誤信號,市場管理部門借著泡沫的泛濫加緊推動融資,并冒險推出股指期貨等風險巨大的衍生產品,投資者則無視市場風險盲目投資,遭遇了重大的財產損失。所以,低利率政策支配之下的信貸爆發式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又反過來提高了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性。
實際上,目前我國的利率不僅是低利率,而且已經是負利率。從寬貨幣政策的推行,在造就市場流動性充裕的同時,也使市場物價出現了持久的上升。國家統計局前不久公布的5月份主要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CPI指數同比增長已達到3.1%,但我國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這意味著我國銀行儲蓄的利息已經不足以讓儲戶對沖CPI上漲幅度,儲戶存入銀行的資金,實際上在遭受著貶值的損失。按照通常的理解,這已觸碰到通脹的警戒線。更為重要的是,長期實行的低利率政策與CPI指數的不斷上升,使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剪刀差”,已經導致我國的利率出現倒掛,儲戶將錢存進銀行,不再是一種保值手段,相反成了一種缺乏經濟意識的“傻瓜行為”。
但是,我國是一個儲蓄大國,將余錢存入銀行,這是城鄉居民最為基本的一種理財手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國銀行存款也呈現直線上升的狀態,但負利率的長期存在使這種樸素的愿望難以實現。如果考慮到中國還有不少貧困者,他們的余錢本來就不多,存入銀行的資金也有限,但負利率卻使他們的存款在銀行中不斷地貶值,就更說不過去了。目前,我國政府正在大力倡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但這決不僅僅是指提高他們的勞動報酬,提供增加財產性收入的制度保障,同樣應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負利率的存在與這一宗旨是背道而馳的。
事實上,最近幾個月來,隨著CPI的不斷上升,是否需要加息已經成為貨幣政策管理當局必須認真考量的一個問題。由于擔心加息可能導致通脹威脅加大,央行在這方面顯然有點舉棋不定。但是,讓負利率狀態長期存在,并將其作為控制通脹的一個手段來使用,這其實是需要以犧牲廣大城鄉居民應有利益為背書的,從根本上說,當城鄉居民的儲蓄熱情挫傷以后,如果按照一些人的如意算盤,儲蓄額真的出現了下降,對于眾多商業銀行來說,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
而當城鄉居民手中持有的現金不再存進銀行,而是投入消費市場,消費固然可以拉動一兩個百分點,但隨之而來的便是物價的上升,CPI指數的進一步走高,通貨膨脹的威脅也進一步加大。 對于我國的普通民眾來說,通貨膨脹可能是一個抽象的經濟學概念,但由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物價上漲卻是十分直觀的,它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因此,作為貨幣政策管理當局來說,必須考慮到民眾在這方面的承受能力,并積極利用貨幣政策來幫助民眾減少這方面的憂慮,用加息來縮小或者撫平負利率對民眾財富的消蝕,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積極手段。如果貨幣政策管理當局只是為了達到控制通脹的目的而對負利率狀況聽之任之,那么,很可能出現的結局是,控制通脹的目的沒有達到,廣大中低收入者唯一的理財通道也被堵塞,他們只能被動地承受自己的財富縮水而無能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