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驕陽似火的7月,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是此次對話的最大看點,而人民幣匯率、金融改革與合作、高科技產品進口也會成為重要話題。
盡管兩國的貿易、戰略分歧和摩擦依然存在,但平等的協商無疑將推進兩國新型大國伙伴關系的建立。在當前的全球經濟格局中,兩個超級大國都應當客觀冷靜地對待彼此。中國正在繼續深化經濟改革,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里,開始嘗試負面清單管理,并實施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這些舉措將為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之路添磚加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9日表示,“希望爭取早日談成一個高水平、雙向平衡的協議,推進中美經濟關系建設!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研究所研究員Kenneth
Lieberthal甚至把“中國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重要意義與中國加入WTO不相上下”。此項談判由美方于1986年提出,此后因為一些原因擱置,后來于2008年重啟。如果中美達成雙邊投資協定,兩國投資者可以在負面清單之外,不受屬地限制,購買、出售或者持有對方國家的資產。
該協定一旦達成,不僅可以轉變美國公司在華運營模式,也可以擴大中國企業在美投資規模,減少雙邊投資壁壘,造福中美兩國人民。
從人民幣匯率分歧來看,人民幣兌美元7月9日跳空高開并突破6.2元關口后窄幅振蕩,盤間創三個月新高,升值信號明顯。中國的匯率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美方不妨把目光更多投向金融合作和科技合作領域。畢竟兩國之間有很強的互補關系。
無論從維護世界和平和繁榮還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址的角度講,美國都應當與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攜手,堅持互補共贏的關系。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順利談成將有助于促進美國進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談判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談判的進程。
人們可以看到,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新絲綢之路計劃與中國的“向西開放”、“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相重疊。中美兩國在區域的影響力都不容小覷,如果能加強合作,不僅能為亞太國家和世界樹立典范,還能為穩定地區形勢做出貢獻。如果在絲綢之路建設中能凝聚共識,無疑將會加快中亞經濟乃至亞太經濟振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