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就要送別2013年了。
在這一年里,中國經濟應對了諸多挑戰,跨越了急流險灘,可以用有驚無險、跌宕起伏來形容,經濟下行的壓力,實體經濟突圍的嘗試,創出新路的探索,所有這些付出,所有這些辛勞,所有這些汗水,都匯聚到新年的報時鐘聲里,定格在對來年的希冀中。
這一年,原先預期的積極財政政策,并沒有沿著積極的軌道運行,而是中途調節到相對收縮的路徑上來。因為經濟遭遇下行的壓力,比以往任何年份都表現強烈,并逐漸傳導到財政收支表上,漸漸影響到財政對經濟的貢獻能力,成為年度經濟發展最大的困擾。
一方面,財政收入增幅明顯放緩,財政投資能力趨于收斂,經濟拉動的作用顯著降低。據財政部網站數據,2013年1到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11.9650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747億元,表面上看收入依然保持了增長,且增長的絕對數額也很大,而進一步的數據分析表明,收入增速已放緩,相比去年同期回落2個百分點,從2月到11月同比增速基本徘徊在6.6%到9.9%之間,年中3、4、5三個月都低于7%,只有年末10、11月兩個月回升到9%以上。這說明受制于經濟發展減速的影響,財政收入增速運行在下降通道,繼去年收入增速大幅降低之后,今年繼續處在增速回落的過程之中。由此推斷,財政收入2013年增速將延續降低態勢,相比同期至少將降低2.8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壓縮力度較大,收支達到平衡難度有所減小。據財政部網站數據,今年1至11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1.469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億元,增長9.3%。其中,中央財政本級支出1.7746萬億元,同比增長4.7%;地方財政支出9.6951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可以推斷截至11月,2013年財政收支相抵后,尚有4953億元的盈余。而2011年財政赤字6500億元,2012年赤字擴大到了8502億元,縱使12月支出產生較大翹尾,全年仍有望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一舉扭轉此前多年連續赤字的情況,這是非常不俗的成績。
同時,在財政支出大幅消減的背景下,社會保障和民生功能卻得到強化,財政支出的剛性因素增加不少。1至11月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3.3%,而去年全年則是12.9%;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3.4%,去年是12%。另外,文化體育與傳媒增長9.9%,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20.5%,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4.1%。除了教育和農林水事務等支出下降較快之外,許多項目支出超過去年全年的增幅。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財政政策的微調,意在做好存量的文章,強化社會扶助和公平。
筆者以為,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很可能將是常態,將持續數年之久。開征房地產稅收有可能加速推行。
今年第二季度,央行加快了貨幣回籠的速度,逐漸收緊了貨幣供給的總量,讓現金池子的水位悄無聲息地降低,讓習慣了貨幣無限量供應、舒服過日子的銀行,到頭來突然發覺金融市場隔夜拆借利率的大幅度飆升,對銀行來說“不僅錢是問題,沒有錢更是問題”。經歷了6月和12月的兩次“錢荒”,銀行的風險意識大舉上升,開始正視經營中的各種風險,開始對盲目的金融創新有所節制,扭轉了金融機構罔顧風險的混亂局面。
經濟下行階段,不確定性更大。潛藏的各種風險,隨時會突然爆發。要是這個時候,銀行還缺乏風險意識,不顧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依然大規模擴張經營,無形之中風險被放大。一旦出現意外因素,曾經的優質資產,極易演變為垃圾資產,當風險集中釋放,或者虧損全面暴露,要是無能力有效應對,或應對措施失當,都會招致滅頂之災。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當一家銀行出現支付危機,就會迅速傳導到關聯銀行,感染整個金融體系,影響全系統的穩健運行,從而激發局部金融風暴。所以,央行及時出手收緊貨幣閥門,適度降低貨幣池子的水位,讓經濟運行在存量貨幣的范疇內,這都是化解金融風險的手段。
這一年,是滬深投資者愛恨交加的一年。絕大多數人預計的股市大牛市又一次落空,因為疊加了經濟下行的真實壓力,也因為疊加了金融風險的管控壓力,滬指全年波動幅度十分有限,僅僅圍繞著2100點中軸窄幅拉鋸,不少失望至極的投資者甚至憤懣地退出了股市。年初時分,行情曾借銀行為代表的藍籌發力之威,一度挺進到了年度最高點2444.80點,但始終無法有效沖破2450點的長期壓制。6月“錢荒”爆發,低市盈率的銀行股受到沉重打擊,所謂牛市行情連個漣漪都沒有激起,就無聲無息趨于破滅了。
然而,資本天生的逐利沖動是永遠不會破滅的,資本市場天生的價值發現是永恒的。那些不甘寂寞的市場力量,那些活躍的投機資本,還是憑借著對經濟的獨特理解,洞悉轉型求變的時代主題,洞察中國未來的變化方向,看到了經濟轉型的巨大潛力,看到了資金趨利的流動活力,發掘出了創業板的投資機會,發掘出了科技創新的價值潛能,直接催生了創業板一輪波瀾壯闊的大行情。
經濟下行壓力愈大,資本市場融資需求就愈烈。IPO重新開閘在即,此刻,舒緩股市壓力,重在恢復投資者的信心。臨近年尾,新年的曙光提前照耀到了投資者身上。在以改革促資本市場發展的思路下,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證監會主席肖鋼提出的“保護投資者就是保護資本市場,保護小投資者就是保護所有投資者”的觀點寫進了國務院文件,提出了健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優化投資回報機制、保障中小投資者知情權、健全中小投資者投票機制、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健全中小投資者賠償機制、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強化中小投資者教育和完善投資者組織體系等九條意見。這既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的重大舉措,資本市場增強吸引力的現實舉措,同時也打開了各方投資人對2014年的滬深股市的想象空間。現在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滬深股市很可能成為明年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