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揭開面紗。11月2日,央行發布《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央行主導的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銜枚疾進,實際水流取決于開閘大小。央行設置了兩道防線,以防止資金洪災。
第一道防線在境內區外,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境內區外的銀行結算賬戶之間產生的資金流動視同跨境業務管理。
第二道防線是分賬核算,上海地區金融機構可根據央行規定,通過設立試驗區分賬核算單元的方式,為符合條件的區內主體開立自由貿易賬戶,并提供相關金融服務。
自貿區金融改革最大的動作是資本項目逐步放開。
區內的居民與非居民都可設立自由貿易賬戶,通過該賬戶實現全球流通。居民自由貿易賬戶及非居民自由貿易賬戶可辦理跨境融資、擔保等業務。條件成熟時,賬戶內本外幣資金可自由兌換。也就是說,未來自貿區內會徹底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目前,自由貿易賬戶有條件開放了資本項目,區內個人可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開展包括證券投資在內的各類境內境外投資、個人跨境支付、跨境貸款等,這相當于為區內個人打開QDII限制,可以自由投資。
如果借由自貿區通道,區內居民甚至更多的居民進行大量境外投資,那么區內居民身份含金量上升,其他投資者借此渠道出海者恐怕趨之若鶩,QDII業績受到更嚴峻的挑戰。恐怕國際資本貨幣市場如美股指數、債券、外匯等也會受到波及,“中國大媽”取代“渡邊太太”占據國際證券市場的半壁江山,時間短則三年,長則十年,不再遙不可及。
QFII規模也將擴大。按照
《意見》,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按規定進入上海地區的證券和期貨交易場所進行投資和交易,以及在境內資本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等;區內主體QFII不必再等曠日持久的審批,大量境外資金可以通過區內平臺投向上海市場。如果境外金融機構積極對待自貿區金融政策,可以想象上海的股票市場、期貨市場會有一波沖擊,以利好為主,波動會增加。
離岸金融業務,上海自貿區與香港并行。區內主體的境外母公司可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點心債”發行除香港外,又多了上海自貿區。區內機構可以在境外進行本外幣融資,根據經營需要,注冊在試驗區內的中外資企業、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經濟組織可按規定從境外融入本外幣資金,同時完善全口徑外債的宏觀審慎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范外債風險。對于境外融入的人民幣有明確規定,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從境外借用的人民幣資金,不得用于投資有價證券、衍生產品,不得用于委托貸款。自有資金、外幣能夠轉換,可以投資上海的證券、期貨市場,但不能借入人民幣投資,以免泡沫與套利。
區內機構自由度更大,風險也更大。央行允許區內機構按規定基于真實的幣種匹配及期限匹配管理需要在區內或境外開展風險對沖管理。允許符合條件的區內企業按規定開展境外證券投資和境外衍生品投資業務。要求區內金融機構對匯兌敞口頭寸進行平盤對沖。
雖然細則沒有出臺,但央行態度積極。據上海東方網報道,《意見》出臺的當天下午,央行上海總部召集了滬上主要銀行行長和部分專家學者開會,對《意見》進行說明。央行傳遞了一個重要的態度,“鼓勵金融機構盡可能快地行動起來”,即可以先出產品,包括券商等在內創新都不要等細則。從目前的進程來看,各銀行很快會接納自由貿易賬戶。
作為基礎條件的貨幣自由兌換,時間很難確定。可能很快,可能遙遙無期,取決于試驗結果。如果風險可控,將很快推廣到其他區域,如果真如IMF的估計,有相當于20%左右的資本流出,可能會暫停一段時間。央行對自貿區的資金保持嚴密監測,以防無限度套利,資金進出仍然鼓勵實體投資,鼓勵境外直接投資。
金融機構已大規模進駐自貿區。萬事俱備,只等技術平臺鋪設到位,如果央行的態度是不必等到細則出臺,沒有裁判員的吹哨聲,一場金融行業的大戰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