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亞太“互聯互通”格局等多項戰略構想。復興“絲綢之路”成為新時期維系地區多國互利共贏、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的大戰略。
環顧周邊,中國與鄰邦的經貿合作成果存量可觀。
過去十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增長5倍,互相投資擴大了3倍。中國是東盟頭號貿易伙伴,而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近300億美元,東盟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第四大經濟體;同期東盟對華投資累計超過800億美元,占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6%,已成為中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
去年,中俄兩國雙邊貿易額達到881.6億美元,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俄羅斯頭號貿易伙伴。
在中亞,中國是烏克蘭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投資國、第一大棉花賣家、第一大電信設備和土壤改良供應國;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一大貿易伙伴,哈薩克斯坦則是中國在獨聯體國家中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分別是土庫曼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頭號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國……
昔日的絲路、駝隊化作了溝通四方的鐵路、公路、光纜、輸油管道,曾經的絲綢、美酒、香料、馬匹為石油、棉花、橡膠、機械、基建設備所取代。枯燥的經濟數據早已物化為萬千人流、物流,給無數商家帶來滾滾財源,維系數十億人口的福祉,這是中國與鄰邦間固有的長短互補性使然,是后危機時代各國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的結果。
后危機時代,在傳統歐美市場萎縮之際,中國與周邊國家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需要加強彼此合作,取長補短,抱團發展。當今中國,正從外向型經濟模式轉向內生增長軌道,今后消費崛起,資本輸出,產業轉移成為必然;周邊不少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經濟轉型升級挑戰,互利合作存在眾多戰略契合點。
不難發現,中國是油氣消費大國,而俄羅斯、中亞國家是油氣出產大國;中國長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少東盟國家則亟待通過基建促發展;中國在努力提高對外投資規模和效率,而不少周邊國家急需引進外資;中國正由外向型經濟轉向內生增長模式,而一些鄰國恰處于工業化早期階段,渴望承接產業轉移和技術輸入。
要充分釋放雙方經濟同步轉軌的巨大協同效應,就必須在區域合作機制方面不斷創新,破除阻滯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的種種障礙,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貿易、投資合作空間,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從而使各種要素資源真正實現自由融通,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