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廣州不少“天價養老院”趕在重陽節前后開張或擴容。這些養老機構僅房間月租就要8000元,護理費則從2000元到8000元不等,加上價格不菲的伙食費,市民在這里養老每月動輒花費上萬元,令不少老人望而卻步。
市場化運作的養老機構涉足養老服務領域,是對傳統養老模式的有效補充。然而,走市場化的道路并不意味著“完全向錢看”。畢竟,養老服務關乎億萬老年人的福祉,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屬于重要的民生產業。市場化養老機構追求利潤本無可厚非,但“天價養老院”的背后往往涉及房地產投資,或定位過于高端,致使經濟利益成為投資者唯一訴求,這顯然背離了養老服務的基本職能。在單純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大量社會資源集中投向高端豪華的“天價養老院”,顯然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持續的。這必然加劇公益性質養老機構的供給不足,讓許多“未富先老”的中低收入群體遭遇“一床難求”的困境。
防止市場化養老陷入“天價怪圈”,必須守住養老服務的公益底線。對此,各地政府應合理引導,鼓勵民營資本更多提供大眾化養老服務,通過政策優惠和財政補貼,對養老服務業面臨的融資難、用地難和運營難等問題給予解決,保證企業獲得正常利潤;同時也要統籌利用經濟和行政手段,加強監督管理,完善制度法規,使養老機構真正專注于提高服務質量,防止借養老服務之名,行獲取暴利之實。惟有如此,才能促進社會力量在養老服務業中發揮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