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亞洲經濟呈現出明顯的自主性增長特征。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盡管亞洲各經濟體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部分經濟體出現低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局面,但是亞洲各國很快就擺脫危機的影響,實現群體性高增長。 亞洲能夠成為全球經濟中的一枝獨秀,無疑與亞洲區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密切相關,在亞洲從區外進口額占其進口總額呈下降趨勢的同時,亞洲對亞洲成員國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亞洲區內市場正在成為亞洲經濟體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之一。 亞洲保持這種“領先”的增長態勢,主要是其內在的經濟發展動力在起基礎性作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在未來5年內,亞洲多數經濟體仍將比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快,或者至少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 中國應積極利用亞洲這一新生市場的力量,助推國內經濟增長與工業化進程。首先,發展中的亞洲將成為中國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出口目的地。隨著經濟實力的崛起,亞洲正在成為包括資本品和消費品在內的最終產品進口地區,一方面擴張性的投資需求將會加大資本品的進口,另一方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正在促使亞洲改變消費結構,中高端消費品市場持續擴大,因而亞洲有可能替代傳統的發達國家市場,成為中國未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其次,亞洲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對外投資主要目的地。目前中國以尋求市場為導向的投資并不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中國的投資目的地將有可能出現調整,與亞洲各國建立更加密切的經濟關系。 第三,亞洲將成為中國地區制度安排的核心區域。一直以來,亞洲地區的合作進程,尤其是多邊合作進程發展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亞洲作為世界獨立的一極的存在。隨著與周邊國家經濟關系的加強,與亞洲國家的利益交匯點不斷擴大,中國將建立穩定的多邊合作制度安排。隨著周邊國家對穩定的地區環境的利益訴求增強,有助于延長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戰略機遇期。 同時,中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有可能呈現競爭加劇的態勢。由于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都有強烈的經濟發展愿望,也都在積極獲取更多的資源來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對資源的爭奪、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空間的相互擠壓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等局面。如何減少因過度競爭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中國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另外,區外大國干預不可忽視。區外大國看中亞洲這一新興市場,也極力想控制中國在地區中的影響,如何有效應對也是中國應考慮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