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門都要自覺行動,限期完成職能轉變各項任務,絕不能‘換湯不換藥’。”國務院針對新一輪機構改革敲響警鐘。機構改革有哪些“換湯不換藥”的怪象?新華社記者進行了采訪梳理,總結出之前機構改革的四大怪象:無領導因改革“下崗”、臨時工增多、借改革漲價、行政審批明放暗收。 新華社總結的四種怪象,有一定代表性。前六輪的機構改革中,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換湯不換藥”之處:機構撤并以后,行政機構以事業單位形式再生;或機構不在,但編制和待遇還在;或職權下放,但明放暗收等等。總之,改革以精簡裁撤開始,最后卻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結果行政事業支出有增無減,同時政府職能得不到根本轉變。 在這個背景下,強調“機構改革應防‘換湯不換藥’”很有必要。相較以往,此次機構改革精簡的幅度相對較小,對應的機構和人員面更窄,改革核心是轉變職能,需要裁撤的行政機構本來不多,出現“精簡—膨脹”循環的可能性也較小。但從放權的角度講,行政機構不會重生,不代表本應精簡的權力不會膨脹。如果政府和市場、社會邊界不明,簡政以后并不會必然迎來放權,而向市場和社會下放的權力,也可能被重新上收,精簡的權力還是會因此再度膨脹。 政府放權,是為了給市場和社會騰出空間。衡量權力下放是否到位,得看在一些政府應該退出的領域,市場和社會是否有足夠的自主性。如果該由社會興辦的公共服務沒有交由社會,如果市場上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依舊過多,說明政府放權并沒有放到實處。權力明放暗收,市場和社會依舊沒有獨立成長空間,行政之手覆蓋下的市場和社會,也就很難形成一股獨立的監督與制衡力量,來約束權力的膨脹欲望。一旦職能機構缺乏自我約束力,市場和社會又不足以有效制衡,權力精簡再膨脹的可能性就相當大。因此,對于反彈性問題,改革之初就必須做好充分應對。 簡政放權,根本上指向政府職能合理化、最優化,形成高效的“小政府”。防止改革反彈,首先得確保政府職能定位的精確性。市場和社會的自主與靈活,一面對應著政府權力的邊界,另一面對應著既有職權的屬性——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權力需要服務于社會與市場。職能轉變既是機構改革的目標,也是啟動改革的切入點。給職能以精確定位,也即在各個領域明確政府的邊界和尺度,明確管理和服務的范圍,形成改革的微觀框架。如果政府職能得到了準確界定,依附于職能上的職權,也就得到了限制。同時,職能、職權的精準性,會使據此而設的機構、編制,更加符合改革的要求,從而避免權力膨脹、機構再生、冗員回流。 機構的精簡不易,但權力的下放收縮相對更難。政府機構改革到現在,重心已不再是行政機構的簡單瘦身,改革更具挑戰性。希望以往機構改革出現的循環局面,現在不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要保證下放的權力變成市場和社會的權利,對于政府職能,必須有一個全盤的清晰準確的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