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中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然而與過去三十年,甚至是過去十年相比,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必須以新思路、新優勢應對不一樣的戰略機遇期。
變化之一:中國正從國際經濟體系的外圍走向中心。1980年中國GDP總量占全球的1.9%,而今已升至全球的10.5%,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全球發展大勢看,新興大國崛起、世界經濟增長中心東移、西方發達國家總體處于困頓之勢未改,這是中國繼續保持戰略機遇期的重要時代條件。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積重難返,經濟復蘇前景堪憂,盡管中國也面臨著相當多的內部結構性矛盾,增長勢頭有所減弱,但依然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增長力量。
變化之二:中國由利用戰略機遇期向創造戰略機遇期轉變。在過去30多年中,中國主要是在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的過程中,較好地利用了冷戰后期和冷戰結束后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在融入和適應國際經濟體系的過程中抓住了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今天的中國是深度融入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已經不是消極面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外生變量,而是能夠影響國際經濟環境的重要內生變量。因此,如果說過去30年中國主要是利用好客觀存在的戰略機遇期,那么,現在中國已經具備創造戰略機遇期的條件,應該去積極創造戰略機遇期。
變化之三:發達國家由關注“中國崛起”轉向“制衡中國”。與以往戰略機遇期有非常大的不同,隨著中國大國地位顯著提升,以及從“跟跑者”逐漸成為“領跑者”,未來十年中國要把握和面對的挑戰和風險更多,也更復雜。發達國家將傾向于采取投資貿易保護、技術管制、規制約束等方式遏制和制衡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對中國形成擠壓。
在國際國內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中國必須避免發展動力弱化,抓住新機遇,創造新優勢。首先,創造巨大的市場新優勢。十八大報告提出的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標,屆時將釋放64萬億元購買力。龐大的內需市場將成為引領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自2000年以來,中國消費支出保持平均14.9%的增幅。2011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約22.47萬億元,為美國的三分之一。雖然國內市場名義值已非常大,但中國人均消費水平依然非常低,巨大的上升空間決定了這種動力將長期存在。在城鎮化進程中,充分挖掘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通過自身的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引領中國的消費結構升級,并最終推動全產業升級,將釋放巨大能量。
其次,培育“創新洼地”新優勢?鐕驹谥袊呀涍M入一個新階段,早期跨國公司將中國視為自己的一個市場中心,第二階段是將中國作為一個研發中心。如今,中國憑借著技術、市場、人力資本等要素組合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戰略中心和決策中心之一,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產業鏈轉移,這為中國實現由“成本驅動”向“效率驅動”,打造全球技術轉移樞紐和“創新洼地”的新優勢帶來非常大的機遇。
最后,整合資源創造全球化新優勢。金融危機以來,確實存在著“逆全球化”現象,但中國必須學會“以全球應對全球”,“走出去”積極整合全球資源,采用國際戰略聯盟的方式加速融入全球價值鏈,作為“領跑者”的中國必須學會下好“全球化”這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