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華夏銀行1.4億元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事件引起熱議,也讓“影子銀行”這個專業詞匯進入大眾視野。 通俗講,“影子銀行”是區別于正規銀行但又借助銀行存款資金進行融資的借貸市場,銀行表外業務的理財產品是其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近年來,我國理財產品發展迅猛。據統計,今年前3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超過20萬億元,約占GDP近一半,單季的發行規模環比增速都在20%以上。在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為了避免較低利率造成的存款流失,開始提供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吸收存款,并將這些資金投資于高收益率、高風險的企業信托產品。 “影子銀行”的出現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信貸投放存在的結構性偏差。一方面,我國整體信貸規模保持適度增長,金融市場流動性并不缺乏;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科技型企業難以便捷地從銀行獲得融資,導致大量資金只能通過其他途徑流向企業。一旦對這些資金流入途徑的監管無法及時跟上,極易導致局部金融風險,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 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落實在金融領域內,就要把“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一要求作為重中之重、刻不容緩的改革任務。 那么,如何引導資金更科學地流入實體經濟?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美國加州的硅谷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商業化運作的創業銀行。過去30年,硅谷銀行集中精力為高新科技產業和創業公司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初創企業不但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貸款支持,還可以通過銀行找到天使投資者或者風險資本家,當企業要拓展市場網絡,還可以通過硅谷銀行獲得資金和咨詢服務。 在德國和韓國也有比較成熟的銀行企業合作模式。德國四分之三的中小企業沒有上市融資的意愿,他們普遍認為其他的融資渠道已經足夠。因為大量中小銀行會針對自己固定的中小企業客戶群開展專業化和差異化服務,銀企之間關系良好,銀行間也沒有出現同質化惡劣競爭。而在韓國,許多大企業替產業鏈中為自己提供外包服務的小型企業承擔金融風險,中小企業則可以專注于生產活動。 無論是硅谷銀行的創新直投發展模式,德國銀行的差異化服務,還是韓國產業鏈金融,銀行依靠企業的發展來獲取高收益回報,有利于銀行業務的擴大和收益率的提高,也促進了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同時,由于銀行取得收益的根本來源是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純粹“前期概念”炒作,對于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營造銀企雙贏的新局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影子銀行”目前不會對我國金融系統穩定起到全局性的影響,但它反映出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漏洞。金融改革應立足服務實體經濟,引導社會資金在陽光監管下流入實體經濟,是化解“影子銀行”風險的根本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