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之時,北大教授李可基以人類幾百萬年都沒有滅絕,說明人類的排毒、解毒能力非常強大,來佐證塑化劑標準本身就不科學等,則如同把人體作為垃圾回收站和毒性試驗田,讓人震驚。 我們認為,當前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等健康赤字,本質上是唯增長主義,及市場與政府邊界失范的雙重風險疊加。而部分企業對涉嫌安全和有損健康問題的抗辯,部分專家奇談怪論的權威背書等,則是對消費者健康知情權的粗暴漠視、干涉甚至狡辯。 誠然,中國歷經過令人痛心的商品短缺時代,并為求生存而曾在“吃得飽”與“吃的健康”間默許前者。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后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種以“吃得飽為主”的保供給思維卻衍生出了極端的唯增長主義路徑依賴。在經濟失衡日趨嚴峻下,依然渲染早已不合時宜的節欲理念,及發展中解決問題的畫餅充饑思維和問題拖延取向。 正是經濟資源過度地向資本品投資和貿易部門配置,扭曲的資源配置所帶來的供給沖擊,使食品等行業傾向于通過加大農藥、化肥、各種增產劑和添加劑等,提高供給能力,導致食安、透支環境等問題屢禁難止,從而使近年來的GDP增長伴隨著日益負重的健康赤字。 這些存在安全和健康赤字的制造工藝,既為資本品投資節約和騰挪了儲蓄資源,又緩解了經濟金融資源過度向資本品配置,導致食品等供給沖擊下的通脹壓力,實現了較快GDP增長與防通脹的脆弱平衡而成為了監管的迷失角落。而正源于此,部分專家學者不斷以雜碎的所謂專業知識為健康赤字背書,在道德誠信、學術專業與利益縱欲間迷失自我,無視民眾與決策層已然對健康赤字發出強烈預警之語境。 與此同時,政府與市場邊界的紊亂,消費者缺乏有效的用腳投票的渠道,國內市場難以發揮自凈化功能。殘留計劃色彩的質檢、衛檢和農檢等,實際上蛻變成了為企業商品質量把關和信用背書,如國家免檢商品等。這種監管執法的他律模式,由于標準化質量把控之于企業是一種成本參數,進而使企業與執法部門變成了一場貓鼠游戲。即在國內市場缺乏消費者集體訴訟、辯方舉證及消費者自組織能力等市場自凈化機制的有效威懾下,企業商品是否安全實質上變成了對執法者負責,而非對消費者負責,從而在監管自由裁量權較大下,很容易出現部分監管執法人員與企業合謀現象的監管被俘獲問題。 當前走出唯增長主義困境,強化國內市場的自凈化機制,出臺消費者集體訴訟、辯方舉證等制度,適度允許消費者自組織群體以抗衡行業協會,提高消費者的對等議價能力等,無疑是緩解和根治食安等健康赤字問題的務實之舉。今后經濟增長不應繼續以健康赤字為代價,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是基本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