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制造業不僅承擔著創造就業的時代大任,而且貢獻了我國90%以上的出口份額,10萬家優秀的制造商已成中國經濟的核心根基和龍脈所在。然而,直面著要素資源在全球制造業鏈條上的重新配置以全新的競爭生態,中國制造業再也不能倚靠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而必須再造以技術為驅動的價值競爭新范式;再也不能囿于數量增長的加工制造,而必須重塑以品牌營銷為核心的協同效應;再也不能固守制造業的傳統邊界,而必須延展制造業的全新空間與動感地帶。 產業融合是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強力杠桿。作為一種擴散性的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的作用就是通過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降低傳統行業間的進入壁壘,為企業創造擴大規模和開發新品的巨大商機,并形成開放性的產融體系。其典型案例就是計算機網絡、通信業和廣播電視業的“三網融合”中所構建出的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產業融合的全新業態。為此,國內制造企業可通過兼并、重組以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和組織形式,通過高新技術的嫁接改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也可以通過與網絡產業的對接,加速電子商務發展。由于產業融合是制造業自身內部或與其他行業在技術與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因此,一方面需要企業增加技術投入和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和鍛造跨行業的知識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放松產業管制,給企業的產業創新創造寬松的制度和體制條件。 制造業服務化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價值取向。據商務部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全球制造業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停留的時間不到其全部循環過程的5%,而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要占95%以上。因此,服務型制造既是制造業增加值的主要來源,也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其成功案例就是勞斯萊斯不再賣飛機發動機,賣的是每臺發動機實際推動飛機在天空飛行的小時數。相比而言,中國制造企業仍停留在僅提供產品或產品的附加服務上,而在為行業提供串聯、組合、集成化等系統解決方案以及零部件定制服務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欠缺。為此,應加快構建服務型制造的產業技術體系,突破關鍵技術,鼓勵探索行業新業態,加快制造業服務化的進程。 對中國企業而言,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應將商業模式創新提到應有的認知高度。美國蘋果公司富可敵國,市值甚至超過了微軟、戴爾、谷歌、惠普、Facebook五家科技巨頭的市值總和,其成功既不在于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也不在于其產品本身,更不在于控制了產業中最核心和利潤率最高的環節,而是在于開創了“終端軟件+應用內容”的新型商業模式。由于全球競爭已由產品競爭轉向產業鏈競爭,而“終端軟件+應用內容”的商業模式讓蘋果取得了在產業鏈上的絕對優勢,從而確立了在移動互聯網世界的王者地位。具體到中國制造業,商業模式創新空間十分廣闊,如企業可加快發展節能環保領域的合同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再制造以及各種基于制造的專業服務和增值服務等。 創建新型工業化基地和園區是構建制造業轉型升級新載體的重要舉措。為此,政府應當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聚集的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工業企業和大項目向集聚區集聚,引導企業和各種創新要素向園區和基地集聚;決策層應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進一步提升集約化水平,切實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行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使其真正成為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政府還應當協力促進工業園區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大學、研究機構、知識密集的中小企業、制造企業等不同參與主體的作用,同時對產業聚集區重大科技領域如柔性制造、極端制造以及微電機系統中的先進技術研究給予強大的資金支持,以促進企業創新。 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和必要的政策傾斜是高端產業順利成長的關鍵。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實行高關稅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以保護國內高端產業搶占龐大的國內市場,鋼鐵和重型機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由此迅速崛起,進而替代英國,一躍而為全球重型制造業的魁首。而一些后工業化國家的高端產業因為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可能獲得海外市場份額,韓國、芬蘭等國在打造高端產業時就極力保護其對國內狹小市場的獨占。由于中國高端產業不僅在技術上落后,而且國際化過程中還會頻頻遭遇發達國家的競爭性阻擊,更該通過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為高端制造業創造市場。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對于中國而言,制造業高端化并不等于放棄傳統的低端產業和環節。瑞士手表、德國雙立人炊具、LV包等都是傳統制造業產品,它們的生命力證明,傳統制造業大有發展空間。特別是中國在低端產業領域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具有一定競爭優勢,若能通過技術升級實現精益化生產,僅國內市場就足以讓制造業大展拳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