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今年新基金發行堪稱獲得
“大豐收”。統計數據顯示,1~8月,今年新發基金首募金額高達3649.39億元,也創出5年來同期新高,今年新基金發行規模亦有望成為近5年之最。而在“繁華”的背后,新基金的“注水”現象卻不容忽視。
由于基金奉行“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對于基金公司而言,規模比業績更重要。畢竟,規模意味著利益。也正因為如此,基金公司注重規模而漠視了持有人利益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市場行情向好,新發基金猶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在火爆的時候,基金公司甚至不得不采用比例配售的方式滿足投資者的需求。而一旦遭遇大熊市,新基金發行并不是件易事,不僅募集規模大幅縮水,甚至有的新基金發行不得不力邀“幫忙資金”的加盟。
事實上,對于基金發行而言,“幫忙資金”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其在市場上出現已有幾年之久。為了滿足2億元的成立門檻,在新基金發行困難時,即使是一些大中型的基金公司的基金,也常常邀請“幫忙資金”來幫忙,更別說一些小型基金公司的新發基金了。
“幫忙資金”雖然能幫助新基金成立,但它的出現卻絕非什么幸事。其一,既然其性質是“幫忙”,那么在幫完之后,溜之大吉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且,由于基金公司需要為“幫忙資金”支付高額的費用,實際上增加了新發基金的發行成本,最終損害的是持有人的利益。
其二,根據規定,新基金募集結束后,在封閉期內即可以開始建倉。該只基金最低倉位如何,持有哪些類型的上市公司股票,基金契約一般會作出相應的規定。但由于“幫忙資金”的存在,一些基金經理卻無奈陷入封閉期內不敢進行操作的尷尬,無形中造成資金的極大浪費。如果股市有行情,也會造成持有人利益受損。
其三,“幫忙資金”最大的危害是對市場形成極大的誤導。新基金發行困難時,一些基金聲稱首發規模達到十多億元,但在“幫忙資金”撤退后,幾乎變成了一副“空殼”。而在發行結束公告募集規模時,卻給市場造成了該基金大賣、熱賣或受到投資者熱捧的假象,進而在打開申購后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申購。本質上,這與新股發行中的粉飾業績包裝上市并沒有什么區別。
近年來,新基金打開申購贖回后規模大幅縮水已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2011年12月9日成立的華富中小板基金,在其打開申購贖回之后僅僅五個交易日,規模即縮水88.44%,從首募時的6.75億份迅速被
“壓縮”至0.77億份,而在次新基金中一旦打開申購贖回規模縮水超過80%的并不在少數。因此,證監會日前下發《關于對公募基金發行情況進行自查的通知》并非無的放矢,而且,今后將基金“注水”問題納入監管也非常有必要。
中國基金業要實現良性發展,基金業要做大規模,不是靠“幫忙資金”就能達到的。更何況,“幫忙資金”的出現,還擾亂了市場秩序。事實上,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重在維護好持有人的利益,重在提高決策能力與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