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9年耐克關閉在中國唯一一家鞋類生產工廠——太倉工廠后,另一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也準備在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在華唯一自有工廠。中國各類成本的急速攀升,已經讓“中國制造”的紅利優勢不再,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開始將生產線外遷,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向東南亞等地遷移。 眼看四年一度的奧運盛典即將拉開帷幕,運動品牌巨頭阿迪達斯卻陷入了“血汗工廠”的輿論壓力中,媒體指責其設在柬埔寨的服裝加工廠工資低、工作時間過長,有壓榨工人勞動的嫌疑。而就在阿迪達斯回應指責不實之后沒幾天,又宣布要關閉在華唯一自有工廠,引起輿論對其加大產業轉移力度的關注。很顯然,中國制造業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已經波及更多的行業領域,就連我們最具競爭優勢的服裝業、制鞋業,也已風光不再。 金融海嘯以來,已有不少外企選擇撤離中國,將工廠搬遷到其他地方,或者干脆搬回本國。比如美國建筑機械制造巨頭卡特彼勒公司已將其在中國的挖掘機生產項目撤回了本國。福特汽車公司要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Х冗B鎖企業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從中國轉回美國中西部。松下在上海所建的等離子面板工廠將會在今年內逐漸關停,松下以后會把全球等離子面板生產業務集中在日本本土生產。 種種跡象顯示,我們曾經最引以為傲的成本競爭優勢,則正在快速消失,至于“世界工廠”的名號還能戴多久?阿迪達斯不會是最后一個撤離中國的外企,但它的經濟理性選擇卻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生產成本優勢的喪失,已將中國制造的長板變為短板,亦敲響了經濟轉型的警鐘。 計劃生育政策長期實施所造成的人口增長率下降,意味著未來勞動力將隨之減少,不再可能是無限量供應,“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已步入拐點。當下不僅是工資成本,土地、水電、原材料、運輸等成本均在上升,而環境污染、稅收優惠取消、行政效率過低、生產率低、生產質量差等因素,也都對制造業形成壓力。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吸收外資已經連續6個月出現同比下降。 外資制造企業相繼撤離中國,提醒我們不能再走依靠低廉成本的老路,必須要盡快實現經濟轉型,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為重點,促進產業升級。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合現代化制造產業的人才,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也要加快制度化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堅持依法治理,減少對市場的過度干預,給企業減輕不必要的負擔。只有這樣,我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才能占據有利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