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04 作者:朱偉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每年4月,照例是華爾街的豐收季節。各大銀行總會在這個時候相繼宣布并發放上一年的獎金。也正因此,那些見異思遷的雇員總要耐著性子等到4月獎金入袋后才交上辭呈。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以往順風順水的銀行家們多了苦惱:美國通過了《多德—法蘭克法》,允許股東就公司高管的薪酬投票,簡稱為“薪酬意見投票”(say-on-pay
vote)。銀行家們要拿巨額薪酬,不那么順當了。 根據《多德—法蘭克法》,美國約有9000家上市公司適用薪酬意見投票的規定。另有一批規模較小的公司暫時得到豁免。根據《多德—法蘭克法》,有關上市公司三年內至少就公司的高管薪酬來一次表決,但該表決結果并無約束力。盡管如此,《多德—法蘭克法》仍然遭到華爾街的強烈反對。2009年該法簽署時,華爾街巨頭中僅有花旗集團第一把手潘迪赴華盛頓參加了簽字儀式。 不過,自股東行使薪酬意見投票權以來,美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有驚無險。在今年的前四個月中,共有175家公司就其公司高管的薪酬進行了股東投票,90.4%的公司的高管薪酬獲得了其股東的認可。可見,在大多數情況下,在上市公司股東中,能夠左右局面的是機構投資者;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機構投資者與公司高管利益是一致的,他們在薪酬方面你追我趕,相互攀比,當然要想著給自己留條后路。還有,許多機構投資者與華爾街的上市銀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就是華爾街券商的重要客戶,后者向前者提供經紀業務服務,相知甚深,信息互通。 雖然大多數華爾街銀行并沒有遇到薪酬意見投票的麻煩,可偏偏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潘迪栽了:他的薪酬遭到半數以上股東的反對。這真太有諷刺意味了,潘迪當初參加了《多德—法蘭克法》的簽字儀式,好心并沒有得到好報!據報,潘迪2011年的薪酬共計1500萬美元,其中薪水170萬美元,現金獎金530萬美元,延期兌現股票400萬美元、延期支付現金400萬美元。此外,他還將獲得數百萬美元的業績獎。股東們普遍認為公司業績基準線定得過低,相比之下潘迪的薪酬太高了。現在華爾街有一種觀點,以往期權報酬過于復雜,不如現金薪酬來得好。潘迪很大一部分薪酬是獎金,這自然讓花旗的股東們很不爽。 獎金獎金,顧名思義,是額外獎勵,鼓勵公司高管出乎意料的杰出表現。但司空見慣的是,公司高管常常根本沒有什么杰出表現也照樣得獎金,理由是什么“領導有方”,或是“加強了與董事會之間的關系”之類。這些理由,在經濟復蘇至今依然前景難測的今天,怎么能服眾?不僅如此,就金融銀行業來說,原本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金融高管非但沒有正面建樹,反而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按照英格蘭銀行一位官員的估算,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在60萬億美元到200萬億美元之間,這還不包括歐美政府為救助銀行而承受的巨額債務。這些巨頭到底在哪里“領導有方”呢? 當然,花旗集團的股東對潘迪不滿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公司的利潤和股息過低。銀行增加利潤的做法是減少股本金,加大杠桿交易,這增加了利潤,也增加了風險。花旗集團原本有意回購80億美元的股票,但沒有得到美聯儲批準。美聯儲倒也并非要與花旗集團為難,誰都知道,白宮在緊要關頭曾經巨額補貼過花旗集團。2008年和2009年,花期集團共得到美國聯邦政府450億美元的救助。 而那些銀行的高管們也有其難以向外人言的苦衷。他們之所以鋌而走險,不惜以高杠桿率來負債經營,那也是為了增加利潤,為股東創造更多的投資回報。在他們眼里,長期以來,那些股東就是只問回報,不問過程。從銀行高管們的角度看,在利潤的高壓力下,他們似也有被逼良為娼之感。 銀行高管薪酬的問題,往深處說,主要是美國金融界的問題。美國非金融業公司的現金或流動性資產多達2萬多億美元,這個規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可以從容回購股票或增加派息。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潘迪拿的是券商高管的薪酬。花旗集團本來是商業銀行,但自美國重啟混業經營以來,花旗集團一直在大肆擴張其投資銀行業務。 環顧全球,目前高管薪酬最高的是英、美兩國,美國的高管薪酬最高,英國緊隨其后。而就規定股東薪酬意見投票權而言,卻是英國在先,美國在后。現在英國政府內已有高官提出,應當修改法律條文,以使公司股東對高管薪酬的投票結果有約束力。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