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業中,在創始人掌控的公司或股權集中的公司,大股東如果有魄力、有能力,往往具有拍板進行上述冒險的權威和制度保障,而在分散股權的公司里,技術、戰略問題很容易轉化為公司政治問題。 據《新京報》報道,日前,聯想“教父”柳傳志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遭遇了來自學界的“狙擊”,他請中歐學者們研究一下兩個問題,歐洲高福利制度“成了養懶人制度,壓制了企業家精神”,以及部分股權分散的公司造成“主人缺位”,獨立董事只能顧及眼前利益。中歐的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丁遠立刻反駁說,歐洲高福利制度也提高了人的自由度,鼓勵了創新;股權分散的公司獨董未必不起作用,例如基業長青的IBM。 從學理上看,丁遠教授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因為從邏輯上說,只要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推翻一個全稱判斷,因此“高福利壓制企業家精神”、“股權分散的公司不利于長遠發展”這兩個論斷不能成立。筆者對福利制度并無研究,對第一個問題不予置評。但是,如果把樣本壓縮到柳傳志所在的IT業,把全稱判斷改為大概率判斷(實際上這也是柳傳志的本意),那必須得說,柳傳志在這場PK中占上風。 在IT業中,因股權分散導致公司戰略讓位于短期業績的公司,僅僅在“行業領袖級”的公司中,便可以舉出惠普、雅虎、AT&T等公司。即使是丁教授用來反駁柳傳志的“基業長青”的IBM,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郭士納就任CEO之前,也一度陷入了利潤大幅下滑、公司臃腫不堪的窘境。與IBM當時境地相似的,還有一代傳奇蘋果公司,當時他們也在苦苦掙扎,甚至一度打算出售。 為什么IT公司股權分散即容易陷入戰略失衡的境地?其根源還是在于IT行業的那個魔咒——摩爾定律。根據該定律,同樣面積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量十八個月就會翻一番,同等規格IT產品的價格也會相應地每十八個月降一半。這導致IT公司必須依靠不斷地開拓新領域,以創新來獲取高額利潤并占領市場,保持住利潤和股價。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創新都能成功。在創始人掌控的公司或股權集中的公司中,大股東如果有魄力、有能力,往往具有拍板進行上述冒險的權威和制度保障,例如喬布斯、比爾·蓋茨和Google的拉里佩奇等企業領袖,都在關鍵時刻做出過壯士斷腕、戰略轉型的重大決策,保證了企業的存續和發展。 但在分散股權的公司中,上述決策需要取得董事會多數人認可,這時候技術、戰略問題便轉化為公司政治問題。惠普的董事會導致他們雇傭了好大喜功的菲奧莉娜又解雇了能干的馬克赫德;AT&T董事會拆分了設備生產和互聯網業務部門;雅虎則在媒體和科技公司之間搖擺不定,先后從王座跌落。 因此,柳傳志在回復丁教授的狙擊時表示“中國企業家要學會寫菜譜而不僅僅是照菜譜做菜”,既表明了IT行業的特殊性,又含蓄地表明,企業管理不能光走“學院派”路線,還要有具體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