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最近發布通知,決定對注冊于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內的13家央企開展分紅權激勵試點。公司治理專家趙險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國資部門重新啟動激勵改革,方向上沒問題,但實施難度不小,主要難點還在如何將做大的蛋糕切分得公平合理上,這要靠制度、程序和考評來保障。趙險峰認為,試點工作應重點把控好方案的制定、執行與監督三個環節。
中國經濟時報:在當前部分國企依靠國家資源及政策傾斜享受不公平高薪飽受詬病、國家對壟斷國企實施限薪政策形勢下,您如何看待這一事件。
趙險峰:國資委對企業核心技術人員、科技成果項目主要參與者及管理骨干實施分紅權激勵,將央企改革重點切入到激勵創新方面。這對于促進央企技術進步、實現精細化科學管理,增長可持續發展后勁很有必要,激勵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因和機制,人力資本創造了價值,從蛋糕中分得合理一份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做到實至名歸,執行中不變調、不走樣,使好制度能夠取得好效果。這方面以往教訓不少,如果試點把控不好,會引發負面效應,難免遭侵占瓜分國有資產的質疑,畢竟國有資產從存量到增量都為全民所有。特別在目前分配不公、國企上繳紅利偏少的呼聲頗為強烈語境下,國資委啟動了分紅權激勵試點,聚焦了全社會關注的視角。13家試點企業名單的公布僅是試點工作的開始,國資委有責任定期向國民發布試點效果的相關信息,這是13億股東的權力。
中國經濟時報:那么,分紅權激勵的難點是什么?應重點把控好哪些環節呢?
趙險峰:國資部門重新啟動激勵改革,方向上沒問題,但實施難度不小,主要難點還在如何將做大的蛋糕切分得公平合理上,這要靠制度、程序和考評來保障。企業在制定具體方案時會遇到許多難題,如對核心技術人員、管理骨干及增量業績的界定和掛鉤并非易事,實施分紅權激勵是為了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激勵重點應向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傾斜,他們是市場上真正有待激勵的稀缺資源,如果激勵范圍過寬、條件和標準控制不嚴,該激勵的力度不夠、杯水車薪,而市場上原本供大于求的崗位人才,也能夠分得一份,就有悖分紅權激勵的初衷,再次淪為大鍋飯。
試點工作應重點把控好方案的制定、執行與監督三個環節。首先激勵方案的制定既要重視聽取和采納專業咨詢機構意見,更要廣泛征詢全體員工意見,可通過職代會、調查問卷等方式,讓員工參與到同他們切身利益有關的重大決策中。在具體制度、政策設定上還應體現簡單化原則,使大家都能夠理解并熟悉政策,便于執行和監督,比如有些企業獎金政策非常繁瑣、如同迷宮,除制定者外誰也搞不明白自己做出的業績能拿到多少獎金,政策不清晰或多變,是影響試點效果不容忽視的問題。其次整個激勵過程應在公開、公正的前提及規則下進行,如果透明度不高、就會埋下各種隱患,激勵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企業內部和諧與穩定也會受到影響。此外,還應加強對分紅權激勵試點工作規范執行的全方位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防患于未然。
中國經濟時報:國資委特別強調央企負責人這次暫不納入分紅權激勵范圍,這是否表明今后有可能將其納入激勵范圍?
趙險峰: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在現實國情下,凡涉及全民利益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都應相當謹慎,如果對占用過多國家資源并享受各種政策扶持、投入產出率卻較低的壟斷性國企以及競爭不充分非壟斷國企負責人打開分紅權激勵大門,將會承受社會輿論“有失公允”的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