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回放 |
 |
|
金融法案生效 華爾街忙找新財路 |
經濟參考報 2010-07-23 |
奧巴馬21日在簽字儀式上說,這項改革代表著歷史上最有力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將由一個新的消費者保護機構執行。新法案頒布之際,華爾街的機構們也忙活起來,有緊急回避的,有設法應對的。 |
新金融法案給美股后市帶來壓力 |
經濟參考報 2010-07-21 |
對財報樂觀預期推動了19日美國股市的上漲,但是這難掩美國經濟基本面疲弱的景象。再加上新金融監管法案的即將生效對華爾街金融機構利潤形成壓力,美股后市走勢難料。 |
美國國會通過最終版本金融監管改革法案 |
新華網 2010-07-16 |
美國國會參議院15日通過最終版本金融監管改革法案。鑒于眾議院此前已批準該法案,參議院表決結果為該法案最終成為法律清除了最后障礙。 |
歐盟加速金融改革 |
經濟參考報 2010-07-07 |
繼美國宣布眾議院已經通過金融監管方案以來,歐盟顯然再次感受到盡快推出金融改革方案的緊迫性。有分析人士稱,歐美紛紛加緊推出金融改革方案,不僅是為了健全金融體系,更重要的是對國際貨幣體制話語權的爭奪。 |
美眾議院通過金融監管改革法案 |
經濟參考報 2010-07-02 |
經過一年多的政治博弈,美國眾議院6月30日最終通過了最后版本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該法案朝著最終成為法律的目標邁進了關鍵一步。 | |
|
 |
|
 |
 |
視
頻 |
 |
|
|
|
 |
|
 |
 |
學理探討 |
 |
|
馬素紅:金融監管改革四大博弈不可避免 |
全球金融監管體制的重建也勢在必行。國際監管界在就全球監管改革方向達成多項共識的同時,在限制銀行規模及經營活動、針對全球銀行業征稅以及對沖基金監管等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這些分歧點也是下一步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最大變數所在。當前的國際監管改革在四個層面上均存在相互博弈
。 | |
|
 | | |
 |
|
 |
黃丹華:美金融監管改革,返璞歸真的選擇 |
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法案是對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金融監管問題進行反思與矯正的產物,其實質是力求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革除金融市場弊端,抑制虛擬經濟過度發展,有效保護消費者利益。金融監管改革的趨勢與方向是值得肯定的。[詳細] |
|
 |
黃明:新法案對癥下藥
極具歷史意義 |
我對這次的改革做一個定位,這次改革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它是1930年一系列大的金融改革之后,最重大的一次改革。總的看來,這個改革方案對癥下藥,很不錯。[詳細] |
|
潘正彥:美金融監管新法案有利于遏制監管套利 |
全球金融監管套利是誘導次貸危機及歐債危機產生的重要“外部條件”,美國金融監管新規出臺對遏制全球金融套利有正面影響:遏制全球金融監管套利,將有助于防止新的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有利于加強全球金融監管合作。[詳細] |
| |
 |
新法案并非靈丹妙藥 |
 |
|
 |
張茉楠:“全能型”美聯儲存在兩大問題 |
美國監管改革大方向值得肯定,不過,美聯儲權力空前龐大的全能型監管機構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其一,美聯儲的金融監管職能與美聯儲制定并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是否出現沖突?其二,誰來監管美聯儲?現在能否對真正掌握實權的美聯儲構成有效制衡還未可期。[詳細] |
|
 |
斯蒂芬·羅奇:應賦予美聯儲“金融穩定”使命 |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非執行主席斯蒂芬·羅奇認為,新的監管是避免未來發生金融危機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采取新的貨幣政策方式即便不是更加重要,也是同等重要。[詳細] |
|
新法案薄弱環節依然存在 |
有觀點認為,國會指派的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尚未完成有關危機爆發原因的調查,但是如何改革監管體系和避免危機重演的措施卻已出爐,這無異于看病尚未確診就先開出處方。避免危機重演關鍵在于提高現有政府監管職能的執行效率,而不是賦予政府新的監管職能。[詳細] |
| |
 |
美新法案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
 |
|
 |
余豐慧:美國實施最嚴金融監管法案的啟示 |
法案的這幾點值得我們關注。比如,美聯儲將對企業高管薪酬進行監督,一旦發現薪酬制度導致企業過度追求高風險業務等,美聯儲有權加以干預和阻止。而從目前來看,在我們國家,金融機構高管高薪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有擴大之勢,這背后,是否也隱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呢?[詳細] |
|
 |
應惟偉:學習美國,不能抑制金融創新 |
中國的金融機構,包括中國的投資者所能購買的金融產品數量非常有限,有很多合理的投資需求,不能通過金融產品得到滿足。所以中國既要加強監管,但是又不能像美國這樣來得太過嚴厲,抑制我們的創新。[詳細] |
|
徐明棋:應密切觀察新法案的實際影響 |
美國的金融監管新法案,對中國正在進行的金融體制改革也將產生影響,因為在全球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背景下,美國金融體系的變化對其他國家不僅有擴散性示范作用,而且會有監管的溢出效應,因此我們要密切觀察研究它的實際影響,并結合中國實際推動自身的金融改革。[詳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