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盡管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作為民生之本的就業數據仍然令人振奮:城鎮新增就業達320萬個。 商事制度改革等因素使就業保持總體向好——從去年初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有釋放市場活力的改革舉措問世。今年一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84.4萬戶,注冊資本(金)4.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4%、90.6%。 而更根本的是,簡政放權、減少市場干預、鼓勵創新創業,使我國市場主體穩步增長,就業隨之“水漲船高”。 同時,我國產業結構向著有利于吸納就業的方向發展。今年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三產的快速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此外,我國經濟發展保持穩定為穩定和擴大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盡管就業形勢總體向好,一些群體的就業仍然值得關注。 我國當前就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基于互聯網和高科技的新興產業,需要一定的知識技能,“40、50”后等困難就業人員就業更加艱難。 另據統計,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49萬人,同比上升22萬人。高校畢業生已經占到新進入市場勞動力總數的將近一半。 有調查顯示,80.5%的畢業生希望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54%的畢業生希望到國企或是外企。而從市場需求來看,生產和銷售的崗位達到了71.1%。58.4%的畢業生認為找工作“有點難或很難”。 此外,產業結構單一地區和資源型行業、重工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資料顯示,黑龍江、吉林、遼寧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下降,登記失業率出現上升。以煤炭行業為例,全國層面看,去年前11個月,全國煤炭產量35.2億噸,同比下降2.1%;預計全年產量同比減少2.5%左右,是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業內人士分析,今年煤炭行業的形勢仍不容樂觀。 在歐美和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等收入人群的主體是技工,也就是“高級藍領”。因此,要保持就業總體向好,必須加快發展“脊梁”產業。 我國八成學生上大學,二成學生去技術院校;而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這個比例剛好相反。究其原因,并非“官本位”等思想或傳統在作祟,而是我國技工地位太低,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制造產業過于低端。因此,解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根本還是在于發展高端制造業,也就是產業的轉型升級。 政府應著重加強平臺建設、職業技能培訓和發揮兜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