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攀升的不良貸款已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絆腳石。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近日,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均通過打包轉讓的形式處置不良貸款。
根據招商銀行發布的《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零售不良貸款公開處置公告(廣州地區001)》,該行擬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出售零售不良貸款,該零售不良貸款共計38筆31戶,本金為7570.91萬元(未包含罰息、復利等)。
此外,農業銀行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也掛出了多項金融資產轉讓計劃,其中包括大連長江廣場有限公司未歸還的9.84億元本息,大連大正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未歸還的1.62億元本息等。
隨著銀行不良貸款的上升,為了轉移風險,銀行亟須盡快處置不良資產。根據此前發布的上市銀行一季度報告,16家銀行不良貸款新增368.184億元,不良貸款余額全部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就增加了254.12億元,較去年全年不良貸款468.31億元已超出了一半。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部分時間較久、銀行自己追訴債務投入成本太大的不良貸款,更愿意用打包轉讓的形式處置。2013年,農行將不良貸款打包轉讓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共6個包,合計41億元,收回比例為35%。農行風險管理總監宋先平曾表示,目前來看打包轉讓不良貸款的方式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對于大銀行來說,打包不良貸款給資產公司肯定不是惟一的解決辦法。除了打包給資產管理公司外,農行還有其他幾個途徑來解決不良貸款問題,一是自己收;二是按照財政部的要求去核銷;三是對于小額的、比較復雜的訴訟關系,打包委托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