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位于哈爾濱市的哈達水果批發市場,南方柑桔銷售商在促銷柑桔。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 中國是世界第一水果生產大國,但近十年間果品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例長期在5%以下,出口水平低下。自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有60%以上的水果出口企業遭遇綠色貿易壁壘。專家指出,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果品出口的主要外部制約因素。
綠色壁壘造成了三方面的負面影響
加入WTO以后,國產果品出口沒有像預期中那樣大幅增長。據統計,從1998年至2006年,我國果品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分別為1.16%、2.16%、2.22%、2.87%、3.53%、3.72%、4.13%和3.86%。 廣東商學院副教授郭威、湖南理工學院講師黎文龍等專家介紹說,自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有60%以上的水果出口企業遭遇綠色貿易壁壘。它打壓了我國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生存空間,抬高了出口門檻。 云南農業大學張興旺教授、黃岡師范學院劉漢成副教授、湖南理工學院講師黎文龍等專家分析說,目前,綠色壁壘給我國果品出口造成了三方面的負面影響。 第一是制約了水果出口貿易增長。我國有六成出口水果輸往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東盟、韓國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它們都是WTO貿易與環境委員會成員,更愿意動用綠色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水果產品的出口。 例如,美國是廣東荔枝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它要求荔枝不能帶有活蟲、樹葉,果柄不能超過10厘米,農藥殘留不能超過一定限量,必須在1℃的恒溫下可連續存放15天。 第二是提高了出口產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了達到綠色環保標準,我國水果企業要支出檢驗、測試、認證、鑒定和儀器設備購買等相關費用;為了獲得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企業還要支付認證申請費用和使用年費。而發達國家的水果質量評定程序和質量認證制度正日益嚴格和煩雜。 例如,水果等農產品要進入韓國,我國檢疫部門需提供《病蟲害發生總目錄》,韓方要派專家到中國來實地考察,才能簽署兩國的檢疫協定,中方按正常貿易方式向韓國出口產品。 第三是企業出口風險加大。發達國家近年來經常以保護環境為名采取單邊貿易措施,限制來自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水果的進口。并且,他們還可以通過區域內自由貿易的形式,以低于區域環境標準為由將區域外的水果包括我國水果排斥在外。
頻頻“碰壁”暴露我國果業結構缺陷
專家認為,我國果品頻頻遭遇外國綠色貿易壁壘,除了貿易保護主義作祟之外,也暴露出我國果業在生產、流通、加工中的缺陷。 ——種植主體分散。我國水果生產絕大多數采用自由分散的種植方式,種植單位往往以戶為單位。種植者文化素質高低不一,想法千差萬別,加上綠色環保意識差,很多問題隨之出現。不同的生產者使用化肥不同、噴灑農藥不同、采摘時間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就不一樣。 ——標準建設滯后。中國現有104種農藥在45種食品中規定了最高殘留量共291個指標,而目前國際食品法典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農藥最高殘留標準。像我國2005年發布實施的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05)中涉及蘋果原農藥只有48種,遠少于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外標準在產品生產階段就已經開始制定,而我國的標準制定工作卻相當落后,周期也長。由于我國的水果出口標準落后于國際標準,國內檢驗合格的果品,在出口時因為抗生素、農藥殘留超標而被進口國退回或銷毀。 ——貯藏保鮮能力不足。水果從預冷、冷藏、保溫運輸到進入消費市場是一個完整的冷鏈系統。日本90%以上的水果都經過預冷處理。但中國只有5%。中國10%的果品才能實現冷鏈運輸。中國水果貯藏能力為總產量的20%,且多為簡易貯藏,冷藏、氣調貯藏只占總貯藏能力的7%,發達國家為100%,且70到80%為氣調貯藏。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果品生產周期長,果園前期投入大,風險高,但我國政府目前缺乏具體的扶持果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財政對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果品加工業、改進果品儲藏條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金融機構沒有果品專項貸款指標,果品結構調整過程中減免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特產稅部分返還沒有得到落實等問題的存在也制約了我國果品的競爭力。
產業結構調整方能“破壁”
專家建議,我國果品業要有效地突破綠色壁壘,開拓廣闊的出口市場,必須采取包括品牌建設、貿易談判、媒體宣傳在內的多方面措施。但提高果品自身質量是根本,而要提高果品質量,產業結構調整是關鍵。 ——建立500公頃至1000公頃的大型出口專用基地。它們可以發揮規模生產效應,通過大規模批量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方便建立統一的質量監督體系,以及符合國際綠色標準的生產規程,對所有果品的生產實行統一操作,統一標準,有效地保證產品質量,同時也有利于物流運輸。 ——調整品種結構,大力發展果品加工業。出口品種多元化,就能避免因品種單一、數量大而沖擊進口國市場和當地果品業,減少進口國對我出口果品設限的可能性。而把果品加工業作為果品業主導產業,既有利于提高果品出口附加值,也可緩解果品出口對進口國的沖擊。當前發展果品加工業的重點是提高產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和果酒、果醬、果汁等高附加值深加工品的制作水平,要鼓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金,改造我國現有的果品加工企業,提高加工的科技含量。 ——推進生產標準化建設。我國應該制訂嚴格標準,從果品品種選擇、種植園地選擇到果品生產、采收、貯運、加工等各生產環節進行全程監控,避免污染,提高質量,實行綠色果品戰略,并隨時根據出口地的綠色壁壘設置情況及時調整。政府要對果農進行標準化生產培訓,大力普及標準化生產,使綠色生產觀念深入人心。 ——加強水果采后的商品化處理和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我國目前水果市場的果品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4至5成,若能搞好水果產后的商品化處理,將使我國水果不僅有價格優勢,而且具備品質競爭力。而發展現代水果物流,則有利于嚴格按照國際標準規范實行物流全程控制。 ——抓緊建立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我國水果貿易企業的經營主體是中小型企業,缺乏積極應對綠色壁壘的能力。因此,政府要牽頭建立綠色貿易壁壘預警系統。同時我國應該以世貿組織《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為根據,迅速設立我國的綠色貿易壁壘,為我國與世貿組織成員國解決綠色貿易壁壘糾紛提供基礎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