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涼,又一個采暖季開始了,住在北方的人都很關心自己家能不能按時供暖、管道會不會漏水、室內溫度有沒有保障……除此之外,誰該為這份溫暖付費、付多少、怎么付,又是一個人們在茶余飯后常常討論的話題。
集中供暖、統一收費問題多
“不是按建筑面積每平米24元收嗎?我們家62平米,一年1508元,我昨天剛從單位領了支票把供暖費交了。”在北京一所中學上班的黃先生說。他家所在的小區屬于城市管網集中供熱,除了這種方式,北京地區還有燃氣等清潔能源供熱、燃煤直供和燃煤間供三種供熱方式。
對于現在還普遍實行的集中供暖,很多人習以為常,忽略了它存在的一些弊端。在建設部等八個部委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意見》中,就提出了“收費難、設施老化、能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統一供暖,不論房子有沒有人住都要通氣;初冬溫度不算太低,暖氣卻燒得過熱,居民想調節溫度卻無從下手,只能邊“享受”暖氣,邊開窗通風……一方面,煤、天然氣等能源日益緊張,而另一方面,消耗浪費嚴重。
除了和節約相悖,集中供暖最大的弊端在于收費難。不能因為一小部分人不繳納供暖費,而停掉其他人家的正常供暖,這正是有些單位和個人得以鉆空子的原因。而錢收不上來,供暖單位就缺少維護資金,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新改革期待彌補漏洞
針對統一供暖中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建設部在今年6月份出臺的《關于推進供熱計量的實施意見》中做出了相關規定:要求在今年采暖季前各地選擇一定數量的政府機構辦公樓等建筑進行供熱計量改造,到2008年采暖季前原則上全部完成對政府辦公樓等建筑的改造;而新建建筑的熱計量設施必須達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規定要求,否則不得驗收和交付使用。
給建筑物安裝的熱計量裝置,由流量計、測溫電阻、積分儀組成,積分儀能夠顯示供水、回水溫度以及瞬時流量和熱量,用戶可以根據室內溫度的高低進行相應的調節。這不僅可以節約能源,還便于改變以建筑面積為主要依據的統一繳費標準。像用電、用水一樣,誰用誰交錢,用多少交多少,不交的人可以單獨停掉,不至于影響其他人的正常供暖。據了解,河北、吉林等省市已經在逐步推進該項改革,而北京也已經把30片區域作為供暖熱計量收費的試點,但試點暫時只包括公用建筑,民用住宅還不在該范圍內。
此次改革的另一舉措:給居民的熱費補貼將由“暗補”變“明補”,過去由單位替職工交供暖費的“暗補”,將以專項補貼的形式按月發放,由使用者直接向供熱企業交費。
北京:新政策出臺還需時日
舊的熱補,對于效益好的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來說更像是一種福利,單位會替他們繳納大部分的供暖費,而對于在效益不好單位工作的職工、下崗職工及其他低收入群體來說,新的改革能不能切實照顧到他們的利益?北京市市政管委供熱辦副主任赫迎秋,在前一段做客“首都之窗”網站和網友聊天時就表示,對于低收入群體,到底怎么來制定一個比較好的補貼政策,既跟社保條件相銜接,又能夠平衡公平、公正,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北京從2003年就開始了供熱體制改革研究工作,雖然簡單說就是誰用誰交費,但是實際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調整,所以新規定的出臺還要再等上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