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日內瓦電
本次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緊張而繁忙,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卻抽空撰寫博客日記,人們也因此能有機會了解被稱為“綠屋”會議的種種神秘。 此次部長級磋商只邀請了30多個世貿組織的主要成員,它們都對多哈回合談判進程具有較大影響,并盡可能代表了各方利益。按照世貿組織的“行話”,這種小范圍的磋商通常被稱為“綠屋”會議。這種先由少數“受邀”成員達成妥協,然后再擴大到全體成員的制度在烏拉圭回合和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中曾多次被使用,并已成為世貿組織成員解決爭議的慣常做法。 鑒于談判過程的敏感性,“綠屋”會議的所有內容均不向外界開放。與會成員也一律三緘其口,不向媒體透露談判細節,而且在會議期間不舉行任何新聞發布會,也不會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這更增加了“綠屋”會議的神秘色彩。 關于“綠屋”的起源,各方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綠屋”絕非內飾為綠色的房間。據曼德爾森的博客介紹,實際上,“綠屋”房間不大,非常擁擠,空氣也不暢通,這使得談判在后期很大程度上已是與會者體力的比拼。 曼德爾森在博客中這樣描繪道,按照“綠屋”會議的慣例,每個代表團只能派出兩名代表與會,一人主談,一人坐在后面,“綠屋”的規模也只能容納這么多人。會場上的情況會不時地被透露給等候在休息室的其他成員,休息室里的人也會不時遞紙條給里面的談判者,提供最新指示,談判就是這樣緊張地進行著。 然而,不論是對媒體保密,還是小范圍的“綠屋”會議,這些缺乏透明度的做法都給世貿組織談判蒙上一層陰影,令不少未能與會的成員心存不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