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電話定價權去年下放運營商之后,移動本地電話定價權今年有望也下放運營商,這意味著我國移動電話資費還有較大下降空間。據悉,工信部已制訂了《關于調整移動本地電話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核心內容是將移動本地電話定價權交由運營商,鼓勵運營商通過“單向收費”等手段降低資費。(8月16日重慶晚報)
工信部打算將電話定價大權移交運營商,以鼓勵運營商主動降價。我覺得,工信部的想法有點太天真。一直以來,國內之所以單向收費“漸進”了10年仍然不徹底,以及月租費、漫游費的“風雨無阻”和“雷打不動”,伴隨消費者慢慢變老,其根本原因在于壟斷上,國資委最近一份統計顯示,電信行業國有資本占有量達96.37%。 顯然,指望一下子打破電信壟斷市場,讓消費者得到實惠,還不太現實,但是,筆者覺得,要想使電信資費下降到合理水平,絕對不能靠運營商道德自覺,惟應動用法律這個具有殺傷性的武器,才有可能管住不合理的電信資費。 其實,歐盟在管理電信資費上,打出的一套法律組合拳,理應成為我國學習的榜樣。歐盟第一個手機漫游費限價法規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在歐盟實施手機漫游費限價法規一年零兩個月后,漫游通話費大幅下降,但漫游發送短信的費用卻居高不下。歐盟委員會負責信息社會和媒體事務的委員維維亞娜?雷丁2008年年初曾警告歐盟移動通信運營商主動降價,但收效不大。 于是,歐盟委員再次拿法律“大棒”,在2008年9月提出歐盟手機漫游費限價新法規議案,把限價范圍擴展到手機漫游發送短信和上網的費用。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分別于2009年4月22日和6月8日批準了這項議案,于7月1日正式實施鋪平了道路。從目前情況看,限價方案執行得比較順利,有的手機運營商在歐盟規定的期限到來前就已經主動降價,甚至收費低于歐盟的最高限價。 歐盟兩次強行用立法方式干預的做法,這讓已習慣“市場主導”的國人大開眼界。反觀國內,我們的電信資費何日走向正軌,依舊沒有明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盡管去年年底工信部下發文件要求電信企業從2010年1月1日起,簡化移動電話撥打長途電話的資費結構,實行單一計費方式,但許多資費仍有本地、長途和漫游之分。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倘若考慮網速和收入水平,國內的寬帶資費水平相當于韓國的124倍。 俗話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想,所謂沒有規矩,就是我國沒有像歐盟委員會那樣,動真格,用立法的路徑,動用法律的手段,向不合理的電信資費“宣戰”。因此,筆者覺得,要想使國內電信資費早日步入正常軌道,僅靠運營商道德自覺降低資費未免太天真,不妨大膽借鑒歐盟經驗,通過立法控制的方式,先給國內各通信運營商幾個月降低資費的“自律期”,如果沒有效果的話,再推出強制限價措施,來強迫電信運營商乖乖就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