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并購匯源被否一事引發了各方爭議,國內有聲音懷疑可口可樂通過尋租操縱了收購案,而國外媒體則步調一致指責中國涉嫌貿易保護。商務部對此多次澄清,部長陳德銘日前表示匯源實際上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外資公司,此項并購被否無關貿易保護;3月24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透露了具體的審查標準和過程。 《反壟斷法》于2008年8月1日實施,細則方面只是在2008年8月4日出臺了一個十分精簡的《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直到今年3月中旬才連續公布了由商務部起草的關于“經營者集中”的五項配套規章征求意見稿。因此,在政策真空期的匯源收購案就不得不需要商務部的自由裁量,引發各方爭議也不可避免。 而且,從目前已經披露的關于“經營者集中”的配套細則看來,細則也并不“細”,特別是在申報標準和審查標準上。 在申報標準上,由于反壟斷法草案中的申報標準引起了很大爭議,所以實施的《反壟斷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只是在《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中要求“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在上一個會計年度內,全球范圍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這個會計年度內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經營者就要進行申報”。 盡管以營業額指標作為事前申報的標準符合國際慣例,但相比草案中的120億元和8億元已經降低了申報門檻,如果申報標準過低這將給企業并購帶來不必要的成本。商務部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自《反壟斷法》實施以來,商務部收到40起經營者集中申報,依照法律規定立案審查了29起,已審結24起,其中無條件批準23起,幾乎全部都最后通過了審查,就某種程度上表明了目前的申報標準可能過低。 在審查標準上,目前的《反壟斷法》只是給出了很籠統的標準,比如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等,但即使在配套的措施中也沒有給出相關市場的界定以及市場集中度的不同標準。事實上,相關市場的界定非常重要,只有界定清相關市場才能計算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如美國和歐盟都會區分高度集中、中度集中和沒有集中的市場,而且都分別有統一的界定標準。 從商務部發言人的表態中可以得知商務部對于匯源一案已經做了相關市場的界定和市場集中度的測算,但并沒有公布最后的計算結果和適用標準,也不會給未來的相關案例提供任何借鑒。 盡管法律條文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而且壟斷的界定本身也是模糊的,但法律的實施過程卻應該是確定的和嚴謹的,這就需要反壟斷執法機構出臺更細致的司法解釋和實施細則等配合反壟斷法的實施,這也暗合了中國那句老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法律具有了透明性和可操作性,各方的猜疑也就偃旗息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