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最新信息顯示,我國部分主要食品價格近期呈現下降趨勢。從價格監測周報看,5月份以來多數食品包括豬肉、鮮菜價格環比都出現了穩中趨降。此外,我國今年夏糧生產有望實現連續五年的增產,單產將再創歷史新高。 這樣的信息令人鼓舞。與此信息相一致的,還有一個數據,即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出現連續4年增長,總產量達到10000億斤以上。這也充分說明,自2004年起至今年的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中,決策者所安排的不少政策激勵措施已經產生積極效應。 上述變化當可有助于實現中央政府年初提出的全年物價增幅控制在4.8%左右的目標——盡管這個目標的實現頗為困難。僅就此前數月的情況而言,食品價格漲幅始終高居各類消費品之首,如今年一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8.0%,漲幅比上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1.0%,直接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6.8個百分點,更不用說,這種較大幅度的漲價勢必還會引起下游生產環節成本高企。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通脹壓力已然消退。在中國這樣一個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水平的農業大國中,不僅農產品短期供應量的波動是有限的,而且由供應量的波動而導致的價格變化也是有限的,換言之,此前以及今后時期食品價格上漲的直接動因主要來自于國外。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性的糧食供應偏緊可能成為長期趨勢,造成這種趨勢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全球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二是能源轉換需求逐年增加,由此已經顯現出來的后果是: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僅2007年一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世界銀行4月9日發表報告說,截至今年2月底,過去三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目前世界糧食儲備已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只夠維持53天所需,遠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 用作權宜之計,中國可以也已經采取禁止出口的辦法阻斷境內外糧價聯動,但此短期可行的辦法很可能會因成本高昂而長期不可行。考慮到我國糧食生產并不具備比較優勢以及農民增收要求日益強烈等成本因素,未來時期中國甚至有可能提前出現歐美國家上世紀中期所普遍出現的“高價農業”現象。如果此現象真的會出現,那么為了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相對穩定,中國將付出的代價則是財政負擔不斷加重以及貿易摩擦不斷加劇。 從表面上看,基于人口增長狀況及耕地保護程度預測,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基本可以滿足人口高峰時14.73億人所需,也就是說,至少在可觀測的時期內,中國可以維持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定義的“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的食物”,但是,這種安全所憑借的畢竟只是低水平的均衡,其所掩蓋的問題的實質,即,來自農村高度分散的供給與來自城市高度集中的需求之間的突出矛盾,不會因為這種低水平的均衡而自然消失,甚至還有可能因為兩個因素驅動而更為尖銳。 其一,在現有制度安排下,受18億畝耕地資源約束,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很難再有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糧食作為現代工業重要原材料的地位正在不斷得以強化。本輪國際糧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即在于以能源替代為代表的、新的糧食需求急劇膨脹,這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資源匱乏同時又嚴重依賴原材料大量投入的新興工業化國家而言,至少意味著未來發展基礎不實。 其二,中國糧食安全并不意味著世界糧食安全,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外部需求和供給的變化勢必會以種種方式傳導至國內。因為小農經濟的散和弱,中國在“入世”后實際喪失了一些重要農產品的定價權,由此,國際市場每每出現的價格異動經常惡化為價格制定者對價格接受者的利益盤剝。 為了化解上述矛盾,中國政府已經采用多種措施試圖推動均衡水平向上發展,如,全面取消農業稅、不斷增加支農投入、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加快農村綜合改革步伐,等等,應該說,這些措施的積極作用是明顯的。 但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農民最多的國家,中國不能僅僅因為基本實現糧食自給而自滿,要看到,當下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非常復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長期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農”問題仍很棘手,因此,對于事關民本的糧食安全必須做更長遠的安排。 這其中,除了確保基本耕地、開發荒地資源、改進農業基建、推動專業生產等基礎性工作外,還應加快推進糧食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對于糧食安全保障的基礎性作用,具體包括:培育糧食市場主體,扶植大型糧食企業;完善市場交易方式,創新糧食流通業態;健全專項糧儲制度,提升政府調控能力,等等,唯其如此,方能在更為高級、更為動態、更為開放的均衡中確保本國糧食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