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閻慶民
李建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
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不僅給美國資本市場帶來了沉重打擊,而且對實體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后,歐盟諸國也紛紛被卷入了金融危機。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所受影響雖不大,但也面臨著出口停滯、外資紛紛撤離等問題,從而對經濟、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總的來看,這次危機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隨后,各國專家對次貸危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行深入研究,以探尋此次危機的根源。在諸多分析結論中,一種觀點認為:“影子銀行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是危機的根源之一。“影子銀行體系”或“影子銀行”隨之成為一個新的備受關注的金融術語。
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率,發達國家逐漸放松了對金融的管制,全球金融體系開始了一場劇烈革命。到了90年代,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非銀行金融體系逐步得到發展和繁榮,這一方面增強了資本的流動性、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而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由于監管的缺失,其風險迅速積累,成為整個金融業的一大隱患。在反思金融危機的原因時,非銀行金融體系被作為“影子銀行體系”的概念提了出來。如何判斷影子銀行體系對傳統銀行體系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如何對影子銀行進行監管是當前國際金融界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各國也紛紛出臺金融改革方案,試圖將影子銀行體系納入監管范圍,重塑金融體系,防范金融危機的擴大。
在美國,眾參兩院于2009年以后陸續公布了金融改革方案,2010年7月21日,彌合兩院主要分歧并具有妥協色彩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以下簡稱《多德-弗蘭克法案》)經總統奧巴馬簽署生效。該法案以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限制銀行的高杠桿經營、保護金融市場上消費者的利益、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為宗旨,致力于解決金融危機顯現出來的問題,防范類似危機再度發生。歐盟也加緊推進金融監管體系的建立,“三局一會”的設立標志著泛歐金融監管體系的啟動。
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受到嚴格管制,并未完全對外開放,此次金融危機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影響并不是太大,金融危機的傳導效應主要表現為對中國外貿出口的沖擊。但中國國內也開始關注和討論影子銀行問題。與其密切相關的是非銀行金融體系的發展壯大和社會融資結構的變化。近年來我國非銀行金融體系發展較為迅速,包括信托公司、私募股權基金、金融租賃公司、財務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從融資方面看,銀行貸款以外的融資規模和比例呈擴大和上升趨勢。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達10.15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38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人民幣貸款占比不斷下降,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從2008年的70%降至2013年上半年的50%。目前,國內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影子銀行的關注越來越多,對影子銀行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做出了不同的評價。
究竟應如何定義“影子銀行”?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有多大?它們對傳統銀行體系的影響有多大?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目前的運行狀態如何?影子銀行與整個金融體系穩定性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從監管角度看,應采取哪些監管措施應對日益突出的影子銀行問題?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本書擬在對影子銀行基礎理論以及中國非銀行金融體系現狀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的信用中介機構和業務進行深入分析,判斷它們是否屬于影子銀行,并研究它們對中國宏觀經濟調控、貨幣政策和整個金融市場體系的影響,同時借鑒其他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對影子銀行的監管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和現狀,提出中國影子銀行的監管框架和監管建議。希望通過對影子銀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對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提出有所裨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