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 作者:魯培康 出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
回首中國商業的激蕩30年,企業人如饑似渴學習各種營銷及管理思想,但不容回避的現實是,西方管理思想遠沒有落腳到企業的管理實踐中,而本土的營銷及管理思想則一直落后于企業的管理實踐。
格蘭仕從發動微波爐價格戰開始,被冠以“價格屠夫”的標簽,這些以價格戰詬病格蘭仕的管理專家,在格蘭仕成為中國以及世界微波爐行業的第一,并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時,失語了。
同樣的價格戰,一度讓長虹成了彩電業的“太陽”,但不久迅速衰敗,那些當年為長虹的中國式營銷叫好的管理專家們,也失語了。
科特勒、特勞特略等人一直強調聚焦(不要多元化)、發現新市場、創新產品、開創新品類,可在中國,偏偏是不以單一品類為導向的娃哈哈成了食品巨頭,而不是飲料業最擅長推出差異化新品、概念化廣告的農夫山泉。
有錢有勢的新經濟權貴——從谷歌(微博)、亞馬遜(微博)、eBay到MSN,都敗在了草根創業者阿里巴巴(微博)-淘寶、百度、當當、騰訊QQ的手下,這是新經濟的跨國巨頭們首次完敗于中國市場。
中國企業從山寨開始,往往后發先至,做出令“原版”們瞠目的成就,比如正在興起的網購(電子商務)、沒有蘋果時尚的HTC等,已創造出跨國品牌難以想像的新天地。
上述現象說明,這些年來的中國式營銷管理實踐,已走在了任何營銷模式與理論的前面,
中國正在發生的,是一場人類歷史沒有任何經驗的社會實踐,而中國文化的特質決定了任何領域的全盤西化,都只能是激進與危險的冒進,結不出思想之果實。中國企業的數量與質量(規模、實力)不斷壯大,需要多個層面的戰略思想及戰略方法論,來指導商業實踐。
細讀《境界管理》,琢磨作者總結的境界管理五層結構模式思想,筆者的結論是:這是適合當下中國各類規模企業人確定管理目標、尋找管理方法、厘清管理思想的實戰工具。
當前階段的中國管理思想具有鮮明的“實戰”性格,也就是要拿起來就能用,用了就能看到效果(證真或證偽),這是中國實踐派管理思想與學院派管理思想的分野。但是,實踐派管理思想并非由于突出“實戰”性格,就變成愿望、情緒、口號的堆積。《境界管理》提出的立身、立信、立命、立德、立道的五個境界層級,實際上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大至強、由霸而王的企業征程的五個必經的發展階段,總結的正是處在這些發展階段的企業,到底該如何設定管理目標、確立企業家自身的角色定位、自我修煉,選擇相應管理工具,并且從中國原典哲學思想里汲取精神養分。
作者按照以上的結構化模式思維,完整地、原創性地總結、提煉了企業管理的道、法、術,基本形成了三者的邏輯一致性,這是基于現代企業實踐的中國化的管理思想,而不是以中國式關系學為核心的所謂“中國式管理”。所以,《境界管理》在中西管理思想的創造性融合上,邁出了成果豐碩的重要一步。
那么,這本書能否有效指導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呢?
結構化思維的特點是,在這種思維模式及話語面前,很難因為單獨對某一點的贊同或反對而影響其結構的合理性,如果不具備以結構化思維對結構化思維的整體顛覆能力,那么能做的只有兩個選擇:學習中批判、或干脆不接觸。筆者不能預知讀者或中國企業人可能的選擇,但如果中國企業人特別是企業家們,如果帶著問題與思考去閱讀——無論是通讀還是選讀——本書,至少可以減少以下企業敗局發生的概率:
當企業處于立身階段,不會用可口可樂、寶潔的管理模式、營銷手段來管理。創業期的企業采用成熟企業的管理模式,絕大部分都會失敗,因為創業期企業沒有大企業的管理系統包括人才結構,更不要說資源。小企業用大企業的成功方法去參與競爭,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
當企業初步形成規模的時候,“信用”——對員工、對股東、對渠道商、對供應商、對媒體、對政府——就是企業的核心資產,如果這個階段的企業戰略偏離“立信”的管理規則,或許就會變成第二個旭日升。
德隆、三鹿、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雙匯、蒙牛、國美,這些在中國商業進程中有過驕人紀錄的企業,創業者都是明星企業家,為什么在功成名就的“巔峰”之上,開始走下企業榜樣的“神壇”?從立命、立德、立道三個管理境界上,不難找到這些企業所犯錯誤的管理思想根源。
任何一種管理理論,尤其是以方法論為核心的管理思想,如能讓學習者減少犯錯的概率,避免由于企業家思維缺陷導致的企業風險,這就已實現了其價值。如果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且積極傳播、積極分享的企業家,那就可以樂觀地期待一代冒險精神與人文氣質兼備的“新生代企業家”的誕生。他們,不僅能在原始積累階段野蠻生長,也能在新商業社會里生猛成長。他們,或許才是中國新商業社會真正的中堅力量。企業家境界的高低,是比財富之多寡重要得多的新商業社會的“構成元素”。
《境界管理》不僅有作者從中國2000多年前的哲學思想、西方200年來現代管理學、30年中國企業營銷與管理的實踐經驗中打撈出來的各種鮮活的思想之魚,更提供了捕魚的工具——結構化的思維模式。通過本書,不妨大膽預言,一個由中國化營銷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工具指導中國企業決勝中國市場、征戰國際市場的時代,正在開啟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