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圖書進入內地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然而受困于關稅以及兩岸信息交流不暢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圖書交易出現了徘徊不前的趨勢。在第五屆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臺湖國際圖書分會場上,海峽兩岸首個圖書保稅庫的建立,以及海峽兩岸出版物信息交易平臺的建成無疑將強力助推臺灣圖書開拓內地市場。
信息平臺缺失阻礙兩岸圖書交易
“臺灣出版商手里有什么樣的書?庫存有多少?多長時間可以從臺灣到達內地?”在海峽兩岸圖書網上交易平臺建設論壇的提問環節,急性子的宋寧不等話筒的到來,就大聲拋出自己一連串的問題。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軍事類圖書交易的民營書商,宋寧長期關注臺灣軍事類圖書、雜志的出版發行。而臺灣作為一個開放的中文圖書市場,自然成為了宋寧的首要關注對象。“我的客戶群體主要是一些軍事類院校、部隊的客戶,因此對軍事類圖書的需求很大。但是當我了解到臺灣軍事類圖書、雜志很強的出口需求,準備引入時,發現這并不容易。”宋寧介紹,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圖書信息。由于軍事類圖書在整個海峽兩岸圖書交易中屬于小眾,所以平常在各大圖書交易會的臺灣圖書中也并不多見,而除了每年在國內舉辦的大型圖書博覽會、訂貨會以外,宋寧幾乎無法通過任何權威、正規的渠道了解這些信息。此外宋寧還發現,就算自己找到了信息,想從臺灣那邊購買書也極為麻煩。“因為從臺灣那邊來的圖書首先要經過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圖”)的審批,然后通過他們再轉往國內,但我對中圖如何審批、運送等不了解。”宋寧嘗試直接和中圖溝通,但效果不佳,這使得他十分焦慮。
宋寧的提問,引起了黃俊銘的注意。這位臺灣書商正好是以軍事類圖書為主業,此次他自費來到內地,帶了很多軍事類圖書前來推介,沒想到現場就遇到一位內地知己。激動之余,黃俊銘也對兩岸閉塞的信息渠道感到無奈,由于沒有信息平臺,他無法將自己手里的圖書信息向內地公布,也不知道自己的軍事書是否可以進入內地,“什么類型的軍事書可以進?如何審查?怎么審查?量能有多大……”這些問題無人解答,讓黃俊銘郁悶不已。而此次和宋寧的偶遇讓他頗為興奮,“終于找到一個能對話的內地客戶了”。
海峽兩岸圖書交易市場廣闊
宋寧和黃俊銘在論壇的偶遇掀起了一個小高潮,也再次印證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信息不暢的問題,其實這已是老生常談。近10年來,兩岸圖書市場對于彼此圖書資源的需要一直處于緊缺狀態。臺灣萬卷樓圖書公司總經理梁錦興對此深有感觸,“自20年前開始,臺灣很多搞學術的人就特別希望能得到內地的學術資料,因為只有內地的學術古籍最為全面”。從那時起,海峽兩岸開始了斷斷續續的圖書交流。“近幾年,內地圖書市場對于臺灣圖書業發展意義更為重大。”梁錦興說,臺灣圖書市場現在已經接近飽和,全臺灣上千家出版社,每年出版近4萬種圖書,但只有2000萬閱讀人口。導致島內出版社競爭激烈,生存現狀嚴峻。“如果能開拓內地市場,既活躍了兩岸文化交流,又拓展了市場。”
然而近年來,臺灣圖書在內地的銷售并沒有太大起色。對此中圖副總經理吳杰表示,目前臺灣圖書在內地的主要銷售渠道,還是依靠零售書店和團體購買兩個渠道,比較單一。而且在零售書店方面,通過中圖從臺灣引進的圖書基本都是一次性買斷的,而且受到關稅等影響,基本無法退換。在團體購書上,大多是以圖書館為代表的客戶,因為圖書館客戶的訂單一般單品數量比較少,總體品種比較多,而且有明確的書目清單,所以是盡可能地滿足此類客戶。
“但這就遇到幾個問題,零售方面我們供給書店的臺灣圖書并不一定是書店滿意的,但書店不滿意又不能退貨;團體客戶方面,圖書館是按清單訂書,很多臺灣書商想推向內地的書又不是圖書館需要的,而且也無法流入市場。這就造成很多受市場歡迎的臺灣書進不來,不受市場歡迎的臺灣書賣不出去的尷尬局面。”
梁錦興也表示,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進口到臺灣的內地圖書。“很多內地圖書由于沒有把握好市場,所以在臺灣都擺地攤去賣,浪費資源,但同時又很無奈。”
首個海峽兩岸圖書交易平臺建立
北京發行集團、中圖與臺灣出版發行商于11月18日共同設立了海峽兩岸出版物信息交易平臺。通過這一平臺,書店將可以便捷地訂購臺灣最新的出版物,臺灣出版發行商同樣可以通過平臺快速了解內地新書出版信息并訂購所需圖書。
為此,北京市新華書店副總經理韓建成表示,這次臺灣的11家經銷商與北京發行集團、中圖合作開通網上平臺,登錄平臺可以了解實時的發送情況,能夠享受同等的服務。沒有網上交易平臺的支持,無論是臺灣還是內地的圖書出口業務很難開展或者做大。“今年我們將開放全部圖書資料,封面、內容簡介,便于臺灣經銷商向臺灣讀者介紹簡體書,提高我們的銷售,也希望內地出版社在信息上給我們支持,目前我們只局限于現貨,我們也非常希望在京有條件的大出版社能夠開展信息合作,把出版物庫存信息實時地交換,進一步提高品種的滿足率。”韓建成說。
吳杰則表示,在海關部門支持下,中圖建成了國內第一個也許是惟一一個出版物的保稅庫,這個保稅庫就設在中圖公司里面,有了保稅庫,對于降低海峽兩岸出版物進口費用都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這樣一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方面會更加方便,約束更少,降低了交易和溝通的成本。”
韓建成表示,實際上這一平臺已經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此之前北京新華書店首都發行所批銷中心對臺灣的出口今年4月開始起步,已經實現280萬元的營收額,出口的圖書品種涉及到內地500多家出版社,其中以科學、化工、電子等11家出版社排名靠前,類別以社科書為主,每年銷售額的增長在70%-80%。
梁錦興表示,目前臺灣每年對內地簡體書的進口量為1億-2億元人民幣的規模,此次開通交流平臺以后肯定會促進這一規模進一步的提高。“我相信,雖然臺灣市場對內地簡體書的進口不會一下子暴漲30%,甚至50%,但如此推動,每年能保證3%-5%的增長速度絕對沒有問題。我個人很看好兩岸的圖書交易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