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的關中平原,宛如一幅寧靜而厚重的畫卷,從秦嶺北麓悠然鋪展至渭河兩岸。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周至獼猴桃、白水蘋果、富平尖柿等叫得響的“土特產”,編織起一條條蓬勃的產業鏈,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
立足廣袤鄉村的自然條件、歷史民俗和特色資源,陜西多地精準發力發展特色產業,“土特產”文章越做越大。數據顯示,全世界每7個蘋果、每4個獼猴桃中,就有一個產自這片神奇的土地。
三大“土特產”緣何能穩立潮頭、撐起強縣富民的底座?春節前夕,記者踏入三大“果鄉”,穿梭于鄉野田園、街巷企業,傾聽“土特產”的新春新事,探尋產業振興的密碼。
一顆獼猴桃強縣富民的故事
臨近春節,位于西安周至縣的陜西楊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里,生產線上一刻不停。分選包裝一體機上,翻滾著的獼猴桃根據個頭大小被有序篩入不同分揀線,在彩色和紅外鏡頭下做“全身CT”,顏色、果型、瑕疵一目了然,糖度、成熟度、皮下受損情況也被準確識別,按照不同指標自動分為28個等級后裝箱,發往全國各地。
“除自建基地外,我們與合作社和農戶合作種植銷售,在40多個一二線城市設置了經銷商,每年能賣出2萬多噸獼猴桃。”公司總經理楊選龍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周至年產獼猴桃鮮果57萬噸,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左右。
然而,周至獼猴桃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世紀60年代,當地不少村民以種蘋果為生,但因氣候地理條件不匹配、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蘋果始終賣不上價。
振興特色產業,資源稟賦是最大優勢。周至人把目光瞄向了秦嶺。周至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付毓偉說,作為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有著優良獨特的物種資源。1978年的一次資源調查中,秦嶺山區里的野生獼猴桃吸引了農業專家的關注。從那時起,周至開始選育優良品種、探索栽培方式,小小獼猴桃逐步走出深山。
“時至今日,我們每年還會組織專家深入秦嶺山區四到五次,廣泛尋找果型佳、口感好的優質種源,帶回試驗站觀察選育。”付毓偉說。
從填補陜西栽培獼猴桃品種空白的“秦美”,到雜交選育出“九甜一酸”的翠香、細膩多汁的瑞玉,目前周至大范圍種植的獼猴桃品種達到20多種,周至獼猴桃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當地獼猴桃種植面積43.2萬畝,8.5萬戶種植戶參與其中,不少小規模經營農戶也分享到鄉村產業壯大的增值收益。
陜西幸?,F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室里,一棵棵翠綠的獼猴桃種苗剛剛冒出土壤?!矮J猴桃樹不耐旱澇,容易得‘重茬病’。我們從武漢引進獼猴桃的近親,用根系覆蓋面更大、抗澇抗害的‘中科獼砧1號’作為砧木,促進獼猴桃更新換代。”公司研發部負責人焦健青表示,現在已實現育苗技術工廠化,將成為老園改造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周至通過實施九大提升工程,獼猴桃產業鏈從單一的鮮果銷售,延伸到包裝、倉儲、物流以及果脯、果酒等多樣化產品產銷,帶動就業超32萬人。全縣建成貯藏冷庫2680座,現有包裝企業28家、深加工企業26家,品牌價值進一步凸顯,逐步實現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不少外國客商慕名而來,現在公司面向東南亞、中亞、歐洲地區均有獼猴桃出口。”西安盛果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網絡銷售運營總監王芳說。
新春將至,在盼望生意更旺之余,楊選龍有新的愿望:“現在獼猴桃最多在冷庫儲存7個月,希望可以培育出果型和口感更好、能全年銷售的品種,讓獼猴桃成為更有奔頭的產業?!?/p>
在位于渭南市富平縣的中國柿染藝術館,參觀者查看一塊柿染布料。 記者 李一博 攝
陜西云集柿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整理貨架上的柿子酒產品?!∮浾摺±钜徊z
陜西楊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打包分裝完畢的獼猴桃。 記者 李一博 攝
一顆蘋果勇立潮頭的密碼
蘋果,國人最熟悉的水果之一。地處北緯35度的陜西渭南白水縣,年平均氣溫11.8攝氏度,是世界上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在這里,從20世紀80年代種植的“紅富士”“黃元帥”,到如今自主研發的“瑞陽”“瑞雪”“瑞香紅”,變遷背后,折射出怎樣的“土特產”發展密碼?
回想起2004年剛到白水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教授”趙政陽的言語里仍是不盡的惋惜:“20世紀80年代大面積種植的多是樹形高大、枝繁葉茂的喬化果樹,而且碎片化小果園居多,生長20多年后果樹趨于老化,產量低、優果少,品種單一,賣不了錢,果農們一度對蘋果失去了信心。”
變革迫在眉睫。趙政陽和團隊就地建起了蘋果試驗站,帶領鄉親們對老舊果園提質增效,推廣旱地矮化栽培模式,樹干筆直,林間疏朗開闊,更便于機械化操作,種植和生產效率明顯提升。
為了更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讓傳統水果也“玩出新花樣”,經過10年潛心研究,趙政陽團隊培育的“瑞陽”“瑞雪”“瑞香紅”蘋果相繼面世,成為國育蘋果的一項突破性成果。
敢于嘗試的果農林秋芳很快嘗到了甜頭?!爱斈晡揖唾I苗試種,第二年開始掛果?!稹惋枬M、風味濃郁,很快打響了名氣。最近到了年前銷售旺季,一顆蘋果能賣到10多塊?!痹捯魟偮?,又有老客戶給她打來了訂購電話。得益于蘋果種得好、技術推廣強,林秋芳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務果狀元”。
一個品種就是一個產品,一個產品就是一個市場?!叭稹碧O果改變了白水蘋果“論堆賣”的困境。目前,白水蘋果栽植面積30萬畝,年產量近6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110億元以上。
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品種、品牌、品質兼備的“土特產”開始走出國門。在白水縣潤泉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箱箱蘋果即將發往泰國和越南。
“我們按照綠色標準栽植蘋果,嚴格果品質量檢測,靠著過硬的口碑贏得了國外市場,2020年還專門在泰國建了海外倉。”公司總經理趙存說,2024年,公司面向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出口蘋果2.5萬噸,出口創匯1.6億元。
一顆柿子效益倍增的啟示
一顆柿子的產業鏈可以有多長?在陜西渭南富平縣,從傳統的柿餅、柿干、柿子醬,到進一步加工釀造制成的柿子酒、柿子涼茶,再到橫跨時尚行業和日用品行業的柿染、柿子面膜,經過產業融合延伸,“土特產”的乘數效應在這里得以充分發揮,鄉村特色產業實現了蝶變升級。
我國栽培柿樹的歷史悠久?!洱R民要術》中記載,南北朝時已采用野生柿作砧木嫁接栽培。果實脫澀、柿餅加工技術也相繼發明改進,如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曾寫道,“柿成做餅,以佐民食”。
每逢霜降時節,富平尖柿進入采摘季,當地人將柿子清洗削皮后掛架,自然晾曬風干,由此制成的柿餅個大、霜白、底亮、質潤、味香甜。
富平縣洋陽柿餅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鄭耀文做柿餅已有26年。從業以來,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老鄭:一方面,柿子成熟期只有7至10天,有時緊趕慢趕還是加工不完,直接放冷庫又會造成損耗;另一方面,自然晾曬柿餅要經過近兩個月,如何能在保持風味的同時提早上市,搶占市場先機?
作為富平柿餅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鄭耀文對富平尖柿和柿餅儲藏關鍵技術及設施潛心研究多年?!皩Σ烧募馐梁婵久撍撋筇腔?,柿餅最快20多天就能上市?!彼f,新技術還幫助將鮮柿的冷藏期延長到30天,而損耗率能保持在3%以下。
如今,富平柿餅品牌價值已達32.77億元,被納入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清單。
常規的尖柿和柿餅銷售通常只能有一季的收入。為填補精深加工的空白,陜西云集柿業有限公司利用12道工序,將柿子釀成果酒,由此發掘了一片“藍?!薄?/p>
“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我們對柿子酒品類進行細化,比如面向年輕人推出口感清爽的氣泡酒,年齡偏大的顧客可以選擇口味香濃的白蘭地?!惫拘姓浝砝顒P說,公司今年將嘗試利用中歐班列向中亞地區出口柿子酒。
產業鏈的長度與增值收益的幅度成正比。從賣“老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持續創新拓展思路,“土特產”得以實現“身價倍增”。
疏果是保證尖柿穩產的有效途徑之一,摘掉的青柿苦澀異常,但卻富含膠質和柿丹寧??粗衅渲刑N藏的商機,富平姑娘楊維娜探索如何將其“吃干榨盡”。
“青柿經過破碎榨汁、自然發酵等工序后產生柿漆,將布料浸泡后放在太陽下晾曬,就是傳統的非遺手藝——柿染?!睏罹S娜說,這幾年,植物染料作為環保染料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去年,她在富平收購了約100噸青柿子,制成了40噸柿漆,穩定的原料供應將有助于柿染進一步朝著工業化方向發展。
如今,瞄準“鄉游”“奔縣”等消費新熱點,富平打造了中國柿博物館、柿子風情小鎮等文旅項目,集鄉村旅游、文化體驗、酒莊觀光于一體,發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大“柿業”,做好農產品增值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