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3月30日宣布重啟綠色GDP(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此舉意味著,曾一度讓地方官員害怕的環境污染損失榜單可能暴露在陽光下。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對記者表示,環保部近日召開建立綠色GDP2.0核算體系專題會,重新啟動綠色GDP研究。
他表示,開展環境經濟核算,核定環境容量,核算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成本代價,將對定量分析和判斷環境形勢,探索環境資產核算與應用長效機制,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推動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結構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支撐。
綠色GDP最早由聯合國統計署倡導的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提出。推行綠色GDP核算,就是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將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生態破壞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從GDP總值中予以扣除。其目的是彌補傳統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缺陷。
我國綠色GDP的研究始于2004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綠色GDP核算的研究工作。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遼寧等10個省、直轄市啟動了以環境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
2006年9月,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該報告是我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損失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
但從2007年開始,環保部再也沒有公布過綠色GDP核算報告。當時,國家統計局對外表示,目前綠色GDP統計方法還不成熟,不宜對外公布。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環保部第一份環境污染損失榜單公布后,讓許多地方官員感到不快。統計部門也感到了壓力。
但綠色GDP研究“擱淺”后,環保部仍在堅持。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環保部,綠色GDP核算一直就沒有中斷過。”
中國環境規劃院2010年度環境經濟核算結果表明,“十一五”期間環境退化成本上升89.6%,直接物質投入上升55%,2010年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成本合計15513.8億元,約占當年GDP的3.5%。
李慶瑞表示,綠色GDP至今仍是一個正在研究、有待成熟的項目,是基于對現行經濟核算體系的有益補充而非否定。和綠色GDP1.0相比,綠色GDP2.0將尋求創新。
在內容上,增加以環境容量核算為基礎的環境承載能力研究,圈定資源消耗高強度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重災區,摸清“環境家底”。在技術上,克服前期數據薄弱問題,夯實核算的數據和技術基礎,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污染源普查等多來源數據,構建支撐綠色GDP核算的大數據平臺。
李慶瑞介紹,綠色GDP2.0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環境成本核算,同時開展環境質量退化成本與環境改善效益核算,全面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環境代價”;二是環境容量核算,開展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的環境承載能力研究;三是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開展生態績效評估;四是經濟綠色轉型政策研究,結合核算結果,就促進區域經濟綠色轉型、建立符合環境承載能力的發展模式,提出中長期政策建議。
根據環保部確定的綠色GDP2.0核算體系的研究計劃。第一階段(2014~2015年):聯合各相關部門與研究機構,開展國際經驗學習借鑒、核算框架體系構建、技術規范研究及全國層面環境容量核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初步建立政策應用體系,形成核算技術支撐能力,組織建立綠色GDP核算的相關技術規范。
第二階段(2016~2017年):為了檢驗綠色GDP2.0核算方法的可行性,選擇不同地區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內容包括環境成本與環境效益核算、環境容量核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以及經濟綠色轉型政策試點。不同地區根據其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特征不同,可選擇不同的試點內容。由于這是一項前沿性、創新性的研究項目,國際上尚無成功經驗可借鑒,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環保部表示,研究結果以何種形式、在何時公布,將視研究進程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