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日前在金融界網站主辦的“中國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論壇·2015春季專場”上表示,“現在資本市場應該處在歷史最好的時期,最重要的原因我理解為創新驅動。”但同時,對于近期股市的萬億成交量,他表示“感到恐懼”,稱“這種市場難以為繼”。 吳曉求稱,股權分置改革曾為2006至2007年的股市帶來一個輝煌,指數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并沒有形成非常扎實的基礎。現在的市場終于在2014年10月、11月開始真正慢慢啟動了。“這個啟動的時間非常長,這次有非常扎實的基礎,它成長的最重要的原因,我理解為創新驅動。” 他表示,中國所有產業的商業模式需要調整,而商業模式調整非常重要的力量來源于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改變了人們資源配置的空間,它把整個資源在時空方面做了調整,極大地節約了成本,且大力推動了產業的集中度,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消費選擇權。 但是對于近期股市上演的天量成交,吳曉求表示了擔憂。“今天的資本市場發展,一定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不會是曇花一現。談到這里我要稍稍提醒,現在我比較憂慮的就是交易量。說實話,一萬多億的交易量,我對此是恐懼的,這種市場難以為繼。我把一萬多億的交易量稱之為投機性的,不能說它是有投資性的,因為它不可持續。” 盡管如此,在吳曉求眼里,與中國國力相匹配的大國金融,需要有占比較高的證券金融資產。吳曉求說,“沒有一個大國金融是不開放的,沒有一個大國金融不是全世界財富的儲備池,中國金融必須具備這些元素。” 在吳曉求看來,金融體系證券化是大國金融的一個要點,金融改革仍面臨很多任務,包括市場化改革、大力推進中國金融體系的國際化等。“引進國外企業到中國來投資,也是大國金融的核心內容。其中,更為基礎的是推進整個金融體系金融資產的證券化。”而中國金融結構中證券金融結構的比重并不高,相對較低的結構不是大國金融的特征。大國金融一定是金融證券的資產占比較高,才可以合理配置資源。“創新驅動將帶領中國資本市場進入歷史最好時期。”吳曉求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