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萊蕪市委書記、萊蕪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良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黃玥
攝
談論“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加強文化建設”、諫言“文化建設應避免三個誤區”……9日,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萊蕪市委書記、萊蕪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良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文化建設重在落細落小落實,重在聚合起引領新常態的正能量。
新華網: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為何提出新常態下要更加重視加強文化建設?
王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強大動力。文化的作用往往潤物無聲、潛移默化,運巨變于無形,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鮮活的例證。比如電影文化,像我國拍攝的優秀電影作品《焦裕祿》,通過真實記錄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的先進事跡,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讓大家對加強黨性修養、踐行群眾路線有了更深認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文化引領、需要精神支撐、需要典型示范、需要英雄榜樣。這也正是這次會上我提出在新常態下要更加重視加強文化建設的原因。
新華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改革發展中“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您認為當前各級在抓文化建設方面,存在哪些需要引起重視和改進的地方?
王良:實事求是地講,各地在推進文化建設上都有許多好探索,有很多的亮點,創造了不少好經驗。但是,這并不能掩蓋有些地方在文化建設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思想觀念上看,主要有三種“誤區”:
一是“改革發展穩定不抓不行、文化建設不行了再抓”的思想誤區。認為抓改革、抓發展、抓法治、抓廉政與抓文化建設有先有后,抓文化建設既不急迫也不重要,必須先抓改革、抓發展、抓法治、抓廉政,等有精力了再抓文化。實際上,文化無處不在,改革、發展、法治、廉政之中有文化,文化之中也有法治、廉政、改革、發展。所以,文化建設與改革發展穩定等工作不分先后、互相包容、互相牽引、互相作用。
二是“文化建設一抓就行、可以一蹴而就”的思想誤區。認為文化建設很好抓,“需要”抓的時候“突擊”一下就能很快出成效。習總書記曾指出,文化建設是一項不容易出“政績”的基礎工程,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的長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文化是一種沉淀,是一種氣質,是一種力量,只有弘揚傳統、傳承血脈、植根生活、厚積薄發,經得起質疑、審視甚至反思批判,才會不斷迸發出生機與活力。文化工作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工作,對經濟社會方方面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必須經歷長期熏染和陶冶才能發揮作用。就像《論語》、《史記》、“四大名著”等古典著作,之所以被大家認可,就在于其歷經滄桑、歷久彌新;而當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各種奇幻流行小說,雖然一時流行,但不過幾年便無人問津,最終也是曇花一現,就是因為缺少這種長期的積淀和歲月的打磨。因此,文化建設需要長期堅持,也只有持之以恒、長抓不懈,才會培育出經得起時間和歲月檢驗的文明。
三是“抓文化是少數文化人的事、與我們大家無關”的思想誤區。認為文化建設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文化傳播主要靠文化工作者,靠主流輿論媒體和傳播平臺,與自己無關。實際上,文化建設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特別是在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盛行的網絡時代,人人都是文化的傳播者,人人都會成為傳播源。大家既是信息受眾,也是傳播分眾的載體和平臺。所以文化建設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共同努力。
總之,我們要想做好新形勢下的文化工作,首先要破除這些消極片面的思想觀念,充分認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文化建設擺在極端重要的戰略地位,堅持優先抓、深入抓、持久抓,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萊蕪市委書記、萊蕪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良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黃玥
攝
新華網:您提出文化建設重在聚合起引領新常態的正能量,能否為我們解釋下這方面的深意呢?
王良:文化建設重在聚合起引領新常態的正能量,有四個方面的核心要義:首先,文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多地傳遞能夠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傳播“正能量”;其二,文化建設要根植于民族傳統的沃土,來源于普通群眾的平凡生活,從普通人的創業和奮斗中發現、提煉、汲取、反映文化元素,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震撼的作品,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強烈的感召力、積極的影響力;其三,文化建設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要更加社會化、多樣化、大眾化,融入日常、關注平常、注重經常,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更加易于群眾接受;其四,文化建設是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時時處處地抓,始終如一地抓,堅定不移地抓,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總之,文化建設重在聚合起引領新常態的正能量,要更多地適應新常態、弘揚主旋律、關注普通人、傳播正能量,更好地發揮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撐作用。
文化建設要堅持正確方向、聚合起引領新常態的正能量,必須增強三種思想觀念:一是政治意識。當前,文化領域一些低俗、散亂甚至一些極不負責任的文藝作品一度傳播和流行,根源在于作品創造者政治意識的缺失、淡化,只顧迎合低俗需求、追求經濟利益等,喪失了基本的政治責任和原則底線。對此,我們必須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站穩政治立場,旗幟鮮明地堅持黨性原則,在政治上站得穩、靠得住、過得硬。要始終從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講政治、顧大局、興常態,堅決防止和杜絕迎合低俗需求、扭曲社會價值觀甚至損害黨和國家形象的行為和現象,確保文化建設各項工作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推進法治建設、促進文化繁榮和維護社會穩定。
二是法治精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德共濟、法德結合。“法”和“德”,從某種角度講體現的正是社會治理的法治屬性和文化屬性,兩者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缺一不可。一方面,法治只有升華為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才會成為支配全社會成員行為的強大力量,加強法治建設離不開法治文化引領;另一方面,加強文化建設必須在法治框架下進行,任何行動、任何方式都必須于法有據,決不能逾越法律界限。所以,必須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動文化建設,通過文化建設使法治精神成為支配全社會成員的強大力量,做到法治與文化同步推進、互為支撐。
三是公民情懷。“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文化繁榮發展中帶有方向性、根本性、基礎性的重大原則問題,體現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價值,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文化建設也必須把握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和主題,更多地關注公民訴求,更多地回應群眾關切。要牢固樹立以公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保障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質結合起來,堅決克服文藝作品脫離生活、片面炒作、不接地氣、同群眾貼得不夠緊、“關起門來造文化”的問題和現象。
新華網:如何才能在文化建設上聚合起引領新常態的正能量呢?
王良:關鍵要做好反思、塑造、弘揚、輸出“四篇文章”:
“反思”,就是要反思低俗文化現象。近年來在影視劇、文化作品、文化活動等方面低俗散亂的現象比較多,表現為激發獵奇心理、販賣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宣揚“拜金主義”、奢侈浪費,惡意炒作明星緋聞、披露個人隱私,嘩眾取寵、惡搞成風,成為破壞文化生態的污染源。這些低俗文化扭曲了群眾的價值觀念、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國家形象,危害甚大。透視這些“低俗化”現象的原因,根本在于文化作品缺少積極文化價值的引領。針對這些低俗文化現象,要認真審視、反思、檢討、批判,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強化媒體職業操守,強化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引導文藝創造者在文化作品創作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多制作、宣傳既健康向上又通俗易懂的作品,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價值,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塑造”,就是要塑造負責任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是公民個體形象的高度聚合和整體反映,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國從內到外正發生著質的巨大變化。當前,文化建設應跟上時代主流、反映時代主旋律,通過加強文化監管,來塑造繁榮發展進步、改革創新突破、民主法治公正、文明開放現代、負責擔當進取的國家形象。像最近我們的國際英文宣傳片在網上走紅、受到一致好評,除其形式新穎外,根本在于它不回避問題、更關注基層、更易于接受,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擔當負責精神。要多創作新穎的、影響大的、有價值的文化精品,更好地展示我們黨、我們國家的良好形象。
“傳播”,就是要傳播主基調、弘揚主旋律。主基調就是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傳播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有利于民族團結、人民幸福、改革創新、厲行法治的思想和精神。要增強傳播的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和情感偏好,精心設計傳播渠道和方式,既要有“陽春白雪”、“高大上”的藝術形式,也要有“莊戶劇團”、“大眾劇場”等真正“接地氣”的文藝項目;要注重傳播的多樣性,堅持百花齊放的方針,緊緊圍繞主旋律,傳播不同層次、不同層面的文化作品;要注重傳播的創新性,在充分把握優秀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利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優勢,與時俱進地創新傳播形式,提高文化傳播實效。
“輸出”,就是要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輸出。文化認同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最深厚、最永久的戰略資源。作為政治、經濟、軍事等力量無法替代的“軟實力”,文化認同較之于軍事意義上的國防更為寬泛、包容、牢固和穩定。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雖然近年來國際上“孔子學院”、“漢文化”、少林武術、太極拳熱等不斷升溫,但我們文化輸出的潛力還很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輸出,重點要圍繞我國傳統“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君子坦蕩蕩”的人格品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科學設計輸出載體和交流渠道,使其影響和滲透到歐美價值體系當中,增強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