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的金融服務需求不斷提升。正在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市場部副主任王嫻建議,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金融下鄉,提升農村金融普惠程度,發展農村經濟。 農村金融一直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王嫻認為,目前農村金融體系存在改革創新步伐緩慢,基礎設施不健全、普及率低,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等問題,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 與城市金融服務的發展相比,農村金融存在著很多現實的障礙。以貸款業務為例,傳統信貸機構受制于風控流程和操作成本,貸款周期長、資金成本高,無法滿足農村用戶小額、多頻的貸款需求;此外,由于農村居民群體數量廣、居住密度低、分布分散,傳統金融機構的網點往往無法覆蓋。 互聯網的發展為農村金融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王嫻建議,可以根據農民的使用習慣,利用互聯網創新金融服務。對于積極推動金融下鄉的互聯網企業,政府應該給予大力支持。 王嫻舉例說:“農村地區很多居民仍習慣使用存折,未使用銀行卡,無法適用基于銀行卡綁定的互聯網支付流程,建議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從便利性角度出發,繼續沿用存折,探索與在線支付相關聯的途徑,實現農村居民從線下支付到線上支付的逐步過渡”。另外,建議探索建立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在線身份識別方式,提升農村金融普惠的技術支撐,讓農村用戶也能享受便利的理財服務等。 除貸款、理財外,在農村醫療、養老等領域,互聯網公司也可以發揮更大的能量。王嫻建議,在掛號、就診、付費、領用等方面提供移動支付服務。 王嫻還說,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更增加了前期成本。因此,政府應當予以政策鼓勵和扶持,對推動農村普惠金融做出貢獻的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成本補貼及財政資源匹配等方面予以傾斜,充分調動支農惠農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