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林代表: “權”要放到位,但也要注意下面能接得住,管得好。我們呼吁放權要到位,并不是說簡政放權越快越好,還是要在把事情辦好的前提下放權。有些權力從省下放到市,從市到縣,但縣里因為沒有專業化的干部隊伍,拿著一堆的審批權不知如何用,反而影響了辦事效率和效果。 郭乃碩代表: 農民工被拖欠工資現象屢打不絕的首要原因就是轉包制度:一項工程項目層層轉包,最后才轉到包工頭,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包工頭拿不到工錢,更不要說農民工了。另外,許多施工企業只在年終或工程完工時集中結算,平常只給工人發一定數額的生活費。要治本,就必須按月足額發放工資,這樣即便拖欠也只是一個月的工資。 劉曉莊委員: 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附加收費項目,令人瞠目結舌。然而,絕大多數消費者對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類各異的附加收費,既不知情,也不清楚它們最終流向何方、作何用途。有的“附加費”一旦列入紅頭文件,征收就會沒有休止。如《關于征收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的幾項規定》至今已經超過50年,還在繼續執行。有的收費雖然到了期限,卻難以“斷奶”,變換花樣后再征收。 金碩仁代表: 從現代企業發展規律看,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非常有必要。目前三方協商的工資調整機制還在起步階段,三方中的勞動者話語權比較弱的狀況還是沒有得到好轉。一旦發生糾紛,最終利益受到損失最大的往往還是勞動者。三方協商的工資調整機制,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賦予工會在維護勞工者權益方面更多的武器,推動機制平衡發展。 鄧偉根代表: 扶貧資金的使用要精準,不能“一刀切”“一把抓”。即便是在貧困村,也有條件好一些的。建議由地方政府對所轄范圍的貧困人口進行摸底,不管城鎮的還是農村的,不管是大病致貧的還是喪失勞動力的,只要收入在某個水平以下,就進行統一登記,然后把分散的扶貧資金集中起來重點幫扶這部分貧困人口。 謝子龍代表: 必須用法律手段把伸向老百姓兜里的“那只手”管住、管好。要認真治理亂收費,從法律層面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加以約束,也讓公眾通過法律和立法機關對行政事業性收費進行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