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后央行再以縮量逆回購維穩流動性
降準之后,央行繼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來保持適度的流動性水平。5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逆回購操作,期限為28天,規模達300億元,中標利率為4.8%,利率與周二持平。
本周二,央行進行了共900億元的七天期和28天期逆回購操作。市場人士表示,最近一段時間的逆回購操作以及之前的MLF(中期借貸便利)續作,短期內均是為應對春節前的流動性季節性波動,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行。包括此次降準,季節性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春節之前的一段時間,需要投放的現金量很大,會出現較大的流動性缺口, 有必要搭配使用降低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來保證流動性的供給。
除了短期因素,國際收支情況的變化是此次降準的主因。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全面疊加定向的降準方式不宜被解讀為全面放水,這是應對外匯占款趨勢性減少、基礎貨幣供應出現缺口的必然選擇。
馬駿指出,我國面臨的國際收支情況較過去已有很大的變化,目前雖然經常項目還有順差,但資本與金融項目已經出現逆差,外匯占款變化已經不再是創造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換句話說,由于央行已基本退出對外匯市場的常態式干預,外匯占款已經不是一個投放長期流動性的來源,因此必須使用其他流動性投放渠道和工具。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通過降準來提高貨幣乘數,并配合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來保持廣義貨幣的合理增速和適度的流動性水平,保證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平穩增長。
馬駿還說,宏觀經濟條件的變化也要求央行通過預調微調來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 保持政策的松緊適度,起到穩增長的作用。最近一段時間實體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標包括繼續走低的PMI指數和繼續減速的房地產投資等;通脹率持續走低,實際利率面臨上行壓力。
在此次降準內容中,除了對金融機構的普降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對農發行和符合標準的城商行、農商行的定向降準。馬駿指出,這體現了政府繼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支持小微和三農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意圖。這些定向降準的措施在幫助調結構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穩增長的作用。這次降準和前期降息政策的后續效果應該有助于降低市場利率和企業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