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山西經濟增速大幅下跌,經濟效益呈“斷崖式”下滑,但小微企業增長速度持續加快,且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保持“逆勢而上”的良好勢頭。
山西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形成了以“煤焦冶電”四大支柱為特色的“超黑過重”的產業格局。不過,近一兩年來煤市低迷,傳統產業不景氣,全省的GDP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別為5.5%、6.1%、5.6%,均處于全國排名的后幾位。特別是煤炭利潤大跌,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煤炭行業利潤不足去年同期的6%,噸煤利潤“買不了一瓶飲料”。
一片蕭條中,全省小微企業保持堅挺。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山西省小微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4%,與一季度和二季度相比,增長幅度持續提高。
更可喜的是,小微企業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山西調查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大新興主導產業對小微工業總產值貢獻已經過半。數據顯示,小微企業在非金屬礦物制品,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食品制造,醫藥制造等四大行業的產值合計占到全部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產值的51.7%。
小微企業能“逆勢而上”在于利好政策的推動。今年9月,山西率先開通全國首家為中小企業提供產業信息服務的大型專業平臺。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全省重點開發了金融服務專業應用平臺,為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提供線上對接服務。
同時,山西增強政策性擔保公司擔保能力和引領作用,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5000萬元,專項用于擴充山西中小企業發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的國有資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