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奧運會或亞運會開幕式上,人們會看到中國澳門體育代表團在區旗的帶領下走過主席臺。澳門團往往人數不多,與大部分參賽隊無法等量齊觀,但這并不妨礙澳門運動員面帶微笑向觀眾揮手致意,自豪展示澳門體育的點滴進步。
回歸15年,澳門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齊頭并進,人口僅63萬的小城走出了一條體育的康莊大道,是“澳人治澳”成功實踐的又一體現。
“回歸15年來,特區政府堅持走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雙軌并行之路,在各單項體育總會、民間團體和廣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特區的體育事業得以穩步發展。”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下屬體育發展局局長戴祖義自豪地對新華社記者說。
社團扛大旗全民參與
讓體育回歸本源、推動更多市民參與日常鍛煉以實現全社會強身健體,是特區政府體育工作中一個最樸素的理念,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澳門是個社團社會,五花八門、不計其數的社團是當地民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主要渠道,一些社會團體多年來已積累了龐大的群眾基礎,一呼百應。據了解,如今全澳門僅在體育領域就擁有多達57家體育總會及超過800家小規模體育協會,他們成為特區政府推動全民健身所依靠的一股重要力量。
據戴祖義介紹,體育發展局于2010年起與當地3家最具群眾基礎的社團——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以及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展開合作,為市民創造盡可能多的體育鍛煉機會,成效顯著。
12月14日是星期天,由當地一家報紙主辦的群眾徒步活動輕松召集到近4萬人參加,徒步隊伍綿延數公里。30歲的何志豪手持“澳門業余體育會”的大旗走在隊伍中,他說,會員們在周末集體參加這類活動是很常見的事。據何志豪介紹,他所在的體育協會常年開展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體育活動,此外還有華南特色濃郁的武術和舞獅可以參加,“我們的拳擊和散打隊還經常跑到香港去打友誼比賽。”
在澳門,各種官方和民間自發舉辦的群眾體育賽事一年四季輪番舉行,常規體育項目自不待言,賽龍舟、舞獅等帶有地方文化印跡的賽事也有極高的參與度。戴祖義介紹,特區政府已先后加入多個國際群眾體育組織,并將世界步行日“歡樂跑”“行山樂”等賽事引入澳門并形成定期機制。
特區政府為推廣群眾體育還想了很多點子,比如推行“運動易”積分獎勵計劃,將市民的鍛煉時間換算成運動積分,可拿來換取運動裝備等小禮品,這一招成功吸引了不少市民加入。
現在無論在清晨還是黃昏、在街心花園或是海濱小道,時常能見到男女老少成群結隊進行著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少年們來到廣場中央圍成一圈,在前衛音樂的伴奏下展示街舞;不遠處,老人們悠哉地做出整齊劃一的太極拳動作;街角燈光球場里,青年人正分成兩隊,為爭奪腳下的足球揮汗如雨……
小城辦大賽一舉多得
2005年,在國際體育界一直默默無聞的澳門突然一鳴驚人,當地歷史上承辦的首屆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獲得圓滿成功。緊接著在2006年和2007年,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和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又在澳門接連成功舉辦,賽事組織得到各方交口稱贊。
回顧那些年接二連三的“壯舉”,戴祖義認為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連續三個運動會落戶澳門,極大提升了澳門的國際形象,也是本地運動員展示訓練成果、積累參賽經驗的好機會。”
對于澳門的競技體育事業而言,回歸15年是投入不斷加大、參賽成績不斷突破的15年。特區政府先后為武術、保齡球、空手道等6個項目開辦了青少年體育訓練學校以加強梯隊建設,同時推出“精英運動員培訓資助計劃”和“退役精英運動員進修資助計劃”,消除尖子運動員的后顧之憂。
與此同步的是競賽成績的提升。2005年東亞運動會上,澳門特區以東道主身份獲得11金16銀17銅的優異成績;2010年廣州亞運會,澳門歷史性獲得首枚亞運金牌;4年后在仁川亞運賽場,澳門代表團保持穩定水準,摘得3銀4銅。
戴祖義說:“利用承辦三大賽事的契機,澳門新建了多座符合國際標準的體育設施,讓市民日常鍛煉有了更多去處。”回歸后至今,特區政府加大體育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奧林匹克游泳館、塔石體育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等9個全新場館相繼落成,體育設施總面積實現翻番。
當全球不少城市在為大型賽事落幕后場館利用率問題傷腦筋時,澳門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憂:特區政府將體育發展局管轄的所有體育設施組成“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將部分場地的部分時段以免費或象征性收費方式開放給市民使用,市民通過官網能了解到各場館開放情況并進行網上預訂。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各支專業、半專業集訓隊的日常訓練,也最大限度照顧到市民需求,實現了場地有效利用以及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共同發展。
戴祖義說,澳門的體育文化中有個叫做“自由波地”(即開放球場)的概念,早年城區內有不少空間供市民隨時開展各種球類運動,但近來很多地塊被用于商業開發,“自由波地”變得日益稀缺。于是特區政府因地制宜,將高架橋底部、住宅樓間的空地改造為新的體育用地。他說:“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體育鍛煉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澳門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合作互動 來源: 新華網 時間: 2014-12-17 16:46 新華廣東快訊微博
新華網廣州12月17日電(記者馬曉澄)在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鎮磨刀島的游艇碼頭,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這個游艇會項目建成后,將會有400余個可停泊60尺以上游艇的泊位,為明年7月的一件大事做準備——粵澳游艇“自由行”。
據神灣鎮鎮委書記林細權介紹,屆時邊檢、海關、檢驗檢疫都會設置在正在興建的聯檢大樓中,澳門游艇進入港池,從檢驗臺進去辦手續后就可以直接進入內地,省掉很多繁雜手續,使得游艇通關便利化。
粵澳游艇“自由行”合作,是澳門近些年來深度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例子之一。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指包括廣東、福建、海南、貴州等內地9省(區)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內的南中國經濟合作圈,自2004年啟動以來已經走過了十年歷程。
“在過去10年,泛珠區域的合作不斷穩步推進,推動了泛珠地區整體上保持著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態勢。澳門當前致力打造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全力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一總體發展戰略與泛珠區域整合優勢、推進協調發展,正好彼此互補。”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說。
旅游業是澳門在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旅游規劃與策劃方面,澳門和廣東共同推進了《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工作,澳門正在積極參與編制《粵港澳區域旅游合作愿景綱要》,并和很多內地省市旅游局都有了雙邊合作備忘錄及協議。
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局長文綺華認為,將于2016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將對澳門打造世界旅游休閑中心提供重要支撐。2016年以后,大橋將能打通澳門和香港國際機場這一重要門戶的聯系,將香港游客吸引到澳門,成為澳門又一個重大發展機遇。
澳門也積極參與以珠海橫琴新區為代表的重點合作平臺建設,拓展發展空間。目前,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順利建成啟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項目正在推進,另有32個澳門推薦項目正加快入駐。
“區域合作令到澳門有了突破性的可能,解決澳門單方面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主要是泛珠合作才讓我們有了這么多機會。”行政長官辦公室顧問高展鴻說。
澳門參與泛珠,也讓民生實實在在受益。每年的枯水季節,珠江及其支流發生海水倒灌,咸潮上溯,澳門及鄰近珠三角城市地區的生活用水受到影響。透過泛珠機制的合作,貴州等省每年都要開展珠江流域“壓咸補淡”應急調水工作,有效保障了澳門等地的供水安全。
崔世安表示,澳門與廣東的合作非常緊密,包括珠海橫琴、廣州南沙、中山翠亨和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澳門積極參加“9+2”的泛珠三角合作,這十年在這個大家庭里充分發揮了作用。
“特區政府希望與各泛珠省區有更多方面的合作。同時,會與各泛珠省區加強合作,共同努力,在龐大的葡語國家市場,擴展更多領域和空間。”崔世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