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的‘無限’資源到如今有限的資源使用,內地傳統企業轉型可以新技術為突破,向智能化、環保化發力。”在19-24日舉辦的“哈爾濱·香港周2014”期間,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高級顧問張國華做出如此表述。
當前,人力成本增加導致招工難,已成為制約諸多制造企業發展的瓶頸。企業成本增加的同時,還要設法提高服務質量,陷入兩難的企業該如何轉型升級?
“傳統產業應向自動化、精益化、信息化生產求解。”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顧問葛明說,在款多量少的訂單生產模式下,用戶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的產品交付期越來越短。
“在環保時代,要想提高整體產能,綠色制造已成為各品牌之間競爭的必須要素。”張國華強調。
“為符合法規要求,不斷完善工藝設計、增加成本,只是治標不治本。”張國華以企業水資源使用為例介紹,較成熟的做法應從長遠出發,進行貫穿生產全過程的分析,建立水資源管理系統,找出問題所在,配以可靠的生產技藝方案。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高級顧問林健明長期致力于管理學的研究。他說,精益的管理模型應把握準時化和自動化兩大原則。“在必要的時候生產必要數量的必要產品,而不是做設備的看守人。”
生產力的改善,既有技術問題,又有管理問題。葛明、林健明、張國華等建議,資源利用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關鍵,內地企業不應僅關注短期內產品數量的攀升,而應放眼長遠,通過建構完備的管理系統和團隊,有效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資源短缺狀態,做到未雨綢繆。
成立于1967年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是香港的工業支持機構,長期致力于協助制造業及服務業有效地運用資源、提高附加值,達致優越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