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已將有關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規則的方案上報國務院,中國可能出現第二家乃至第三家銀聯。
“現在這支付市場實在太亂了,說實話,做支付真的不掙錢。”連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都在感慨。
而面對這種亂局,監管層在鐵腕整治的同時,也在尋求治本之道。
早報記者獲悉,在9月10日開出最大罰單,勒令匯付天下、易寶、富友、隨行付等四家支付機構撤出部分省市收單市場之前,中國人民銀行8月底已經下發了另一份通知,對第三方支付與商業銀行的合作進行摸底。
“通知一方面是敦促第三方機構規范與銀行已有的合作,另一方面則是聽取支付機構對行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知情人士稱。
最新一期的新世紀周刊則報道,央行與國家發改委已達成初步的一致意見,將對銀行卡收單市場的定價體系重行調整,有望參照國際支付市場的定價模式,實行銀行卡交易手續費“借貸分離、統一商戶類別”(即貸記卡與借記卡的刷卡費率不再一樣)。
更令大型支付機構和國外銀行卡組織期待的是,新世紀周刊同時報道稱,央行已將有關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規則的方案上報國務院,該方案將明確包括線上和線下跨行交易清算規則、發卡標準、賬戶管理標準等以及申請成立卡組織的準入門檻等。
倘若上述方案獲得決策層的放行,則中國極有可能出現第二家乃至第三家銀聯,主攻線上的支付寶與擁有最大線下收單的工商銀行被視為最具可能的嘗鮮者。
9月19日前上報調查結果
監管層當前對第三方支付的態度,依然是鐵腕整治。
早報記者獲悉,在9月10日宣布重罰之余,央行8月底發文,要求對照今年4月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業內俗稱的“10號文”),展開“逐條說明”,同時要求各相關方提交相關匯報材料至央行支付結算司或央行各分支機構。
上述通知要求,各家機構要安排專人負責,認真組織開展調查,并在9月19日前完成調查工作并形成調查報告。
從通知內容看,央行此番調查的內容主要涵蓋了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要求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對照“10號文”相關規定,逐條說明截至2014年8月末的落實情況,對于尚未完成的,要說明計劃完成時間,確無法完成的,說明存在的主要困難。
在今年3月接連曝出虛擬信用卡業務被叫停、銀行調降快捷支付額度等一系列風波后,央行與銀監會兩大監管部門在4月聯手,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下發了“10號文”這一堪稱“嚴苛”的監管文件。在共計20條規定中明確提出,商業銀行應設立與客戶技術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支付限額,包括單筆支付限額和日累計支付限額;文件還規定銀行應將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業務納入監控范圍等等。
此外,文件要求,客戶銀行賬戶與第三方支付機構首次建立業務關聯時,應經“雙重認證”,即客戶在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認證的同時,還需通過商業銀行的客戶身份鑒別。
時隔不到5個月時間,央行為何再度發文?
一位第三方機構人士對早報記者分析稱,一個原因在于當時“10號文”并未下發至文件中最重要的涉及機構—第三方支付公司,而僅僅是下發至商業銀行和監管部門的各地分支機構,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不少漏洞仍然存在。按照“10號文”的要求,銀行是要在6月30日前,做好制度和合同的修訂工作。
在文件下發之初就有業內人士曾對早報記者表示,“10號文”確實明確了一些風險監管上的空白,有利于支付行業發展,不過,“文件最終效果則還要看兩部委的決心,以及銀行落實的程度”。
而從央行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銀行與支付機構匯報說明落實情況看,央行此番整頓支付市場的決心不容小覷。
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從通知內容看,央行也希望通過調查了解市場參與方關于規范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業務合作行為的意見或建議。
收單行業難盈利
監管部門通過組合拳出手治理,并不難理解。
一方面是由于整個收單行業的薄利現狀、規模效應和超25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所準入的非金收單機構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由于支付行業的上位法缺位和監管滯后,讓整個鏈條上的監管部門、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都苦水不斷。
而在整個產業鏈上,相比作為發卡方的銀行和卡組織的銀聯,收單機構的日子顯然最“難過”。
收單銀行同時也是發卡方,但銀行可以不計成本,因為銀行是靠吸引客戶的存款放貸款盈利,但收單機構只靠收單賺錢。
時文朝在2014夏季達沃斯騰訊TEF俱樂部主題酒會上公開表示,央行目前批了269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其中如果能有三四家真的做到盈利,那就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剩下的基本都在虧錢。
而收單機構不賺錢以及市場亂象叢生的源頭,歸根溯源,還是已經運行多年的“721”規則和不同行業執行不同的手續費費率的游戲規則。
其中,“721”規則即線下收單手續費分成一般遵循7:2:1的比例,“7”歸發卡行所有,“2”歸收單方所有,“1”則為銀聯所有。同時,根據商戶的主營業務和行業屬性不同,由收單機構為商戶設定一個“MCC碼”,商戶繳付的刷卡手續費就由這一代碼決定。正是看到這一規則,為了搶占市場,不少收單機構就會為商戶安排費率更低的MCC碼,商戶就能少付手續費,這也就是業內所說的“套碼”。
這一規則的直接影響就是,通過POS機刷了多少筆業務,就代表著多少筆手續費分成的結果。因此第三方機構在線下收單上,要靠做大規模收單、在銀行與商戶之間吃點差來賺錢。不繞過銀聯、不套碼、不切機,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看來,生意簡直做不下去。
銀聯牽頭制定定價新規?
為了讓收單市場的游戲有序進行下去,業界呼吁多年的定價規則的修改終于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據新世紀周刊報道,央行與發改委已達成初步的一致意見,將對銀行卡收單市場的定價體系重新調整,實行銀行卡交易手續費“借貸分離、統一商戶類別”。
所謂借貸分離,簡單地說,就是在收取費率時,將借記卡與貸記卡分開處理,借記卡和貸記卡成本不同,后者的費率會高于前者。當然,在借記卡和貸記卡這兩個大范圍內,會允許因為卡種不同、服務不同而差別定價,比如高端信用卡和普通信用卡可以有不同的費率。
而“統一商戶類別”,意味著目前根據主營業務和行業屬性執行不同的費率也將成為歷史。
事實上,“借貸分離、統一商戶類別”也更接近海外的通行“玩法”。
以VISA和萬事達為例,兩大卡組織巨頭均采取聯合其會員發卡機構集中制定交換費,收單價格由各收單機構與商戶談判確定。VISA和萬事達與其發卡會員機構不參與和干涉收單機構的定價,商戶手續費之和為交換費和收單機構收益,商戶無需承擔國際卡組織的轉接費等費用。轉接費通常是國際卡組織直接向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收取。而美國運通、JCB等封閉式卡組織,則是直接與商戶談判協商確定商戶手續費。
事實上,這一規則有望生變也是包括銀聯在內的市場各方參與者積極“爭取”的結果。
其中,銀聯在此番定價機制的重新調整中扮演了牽頭方的角色。在銀聯的牽頭下,銀聯連同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和央行、發改委討論數輪。
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談及此番與銀聯的“聯手”時表示,收單環境的真正改善,必須對利益分配機制進行一定的調整,而不是總是惡性循環。
第二家卡組織:是工行還是支付寶?
更令市場關注的是,央行已將有關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規則的方案上報國務院。
因為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裁定,中國應該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也即開放其他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以后居民或可選擇辦銀聯卡、VISA卡或者萬事達卡。
在國內方面,雖然沒有任何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或商業銀行公開表達過有成立卡組織的意圖,但這并不妨礙各方積極行動。
顯見的是,在轉入門檻破除后,這并不是一件多復雜的事。
“"第三方支付機構"現在這個詞已經不準確了。”
在時文朝看來,“大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做銀聯的事,實際上都是小銀聯。”
眼下,以資產計,中國最大銀行工商銀行也打算憑借其眾多的分支網絡分得一杯羹。
新世紀周刊報道,工商銀行有意牽頭成立卡組織。以工商銀行眾多的分支行網絡,一旦和第三方機構直連,將占據支付市場大半份額。
在業內人士看來,有意進軍這一領域的,還有在去年放棄線下收單市場而全力發力線上支付的支付寶。
盡管“領跑”線上轉接支付市場,但支付寶想要成為一家轉接清算機構,還需要重拾線下的業務,包括發卡、重新鋪設專用的POS機具、更嚴格的風控、賬戶維護、對受理環境的改造都不可或缺。
倘若中國境內真的有了除銀聯以外的轉接清算機構,將對銀行造成怎樣的沖擊?
“支付市場尤其是移動支付市場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因此市場放開,不會導致哪個機構的業務明顯萎縮,而是比誰跑得更快。尤其是整個市場未來增量部分的份額如何劃分,將取決于各個卡組織的效率和市場策略。”一位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事實上,轉型中的銀聯早已對這一假設有了心理預期。
“銀聯是個平臺,我歡迎大家都過來用我的平臺,通過中國銀聯平臺的運作,為每一位客戶提供發展機遇。馬云先生也好,馬化騰先生也好,馬明哲先生也好,我和他們本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好朋友……中國銀聯有勇氣和信心坦然面對第二個、第三個轉接清算機構的出現。這種競爭對每一個新出現的參與者都是需要的。沒有競爭怎么能夠健康、可持續地成長呢?所以我們歡迎競爭。但是,我們也確實不想讓大家把銀聯當成"唐僧",只想著吃唐僧肉、互相挖墻腳。這不是正道。我們都堂堂正正地拿到市場上來說,拿到明面來做。”
時文朝今年3月在一個公開場合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