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創業板吧,新三板很有可能才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面對這場資本盛宴,證券公司正在摩拳擦掌、全力以赴。
“未來新三板有望成為中國納斯達克,股轉系統公司有望成為真正的交易所!8月29日,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在海通新三板投融資對接會上表示,海通證券從今年5月份開始已在新三板業務方面進行了擴容,新三板業務部門由9個人增加到40多人,未來海通證券在新三板做市商業務上有望再投入10-20億元。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當天則表示,自8月25日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做市業務實施以來,市場整體運行平穩,做市股票整體估值水平較為合理。8月25日至28日4個交易日,首批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43只掛牌公司股票全部有成交記錄。做市股票日均成交筆數為299.5筆,占掛牌公司股票(不含兩網及退市公司,下同)成交筆數的81.44%,日均成交金額2016.5萬元,占掛牌公司股票成交金額的22%。8月25日-28日全市場股票換手率為0.54%;其中,做市轉讓方式股票換手率為0.84%,協議轉讓方式股票換手率為0.48%。多數做市股票形成了連續的價格曲線。首批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掛牌公司在規模、質量、財務狀況等方面總體較好。43家掛牌公司2013年平均總資產2.32億元,較掛牌公司均值高出47.8%;平均凈資產1.16億元,較掛牌公司均值高出92%;平均凈利潤2034.23萬元,較掛牌公司均值高出154%。
本周為全國股份轉讓系統運行保障期,以驗證市場各方技術系統、業務操作的穩定性、正確性。保障期結束后,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將恢復協議轉化為做市轉讓方式、做市商加入做市等各項業務的常態化辦理。截至8月25日,已有82家掛牌公司召開股東大會通過了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決議,這些公司將陸續加入做市行列。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8月28日,掛牌公司共1088家,總股本441.33億股,總市值2956.18億元。掛牌公司分布于18個門類,覆蓋了除房地產業外的所有門類行業;分布于76個大類,占大類行業數量的84.44%。從行業結構來看,門類行業以先進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為主,合計878家,占掛牌公司家數的80.70%。從地域分布來,掛牌公司分布于28個省份,掛牌家數較多的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湖北合計708家,占掛牌公司家數的65.07%。
公開資料顯示,由于此前一直采用協議轉讓的交易制度,新三板盡管掛牌企業數量激增已過千家,但仍存在流動性低、估值分化大且融資功能不突出等問題。數據顯示,新三板試點運行以來,60%的股票沒有交易。2013年,新三板總計成交989筆,成交股數2.02億股,總金額8.14億元。今年8月初以來,只有不超過10%的公司進行過交易。
業內人士分析,協議轉讓的交易制度抬高了交易的搜尋成本,估值定價體系也不清晰,投資門檻也較高,使得買入和賣出都較為困難,再融資功能也不突出。做市商的核心功能在于提供估值定價和流動性,正好可以解決目前新三板存在的問題。有券商預計,按照目前的掛牌速度,新三板掛牌數量到2016年將突破3000家。長期來看,上板容量有望達到上萬家,總市值規模有望突破萬億。
將新三板視作為“下一個資本盛宴”的華泰證券表示,新三板做市商系統的正式上線,標志著我國場外市場進入新的發展時代。做市商制度的推出是我國資本市場制度突破的開始,將有效提升交易活躍度,同時進一步完善場外市場投融資功能。參照美國以及臺灣經驗數據,預計做市商業務每年可為券商帶來205億元收入。預計未來新三板掛牌企業家數有望達萬家級別,成熟階段新三板市場可為行業貢獻15%收入。
WIND統計數據顯示,隨著掛牌企業數量的急劇增多,新三板的融資功能也正在逐漸發揮。2014年以來,已經先后有171家掛牌企業推出了定向增發,其中已經有86家成功實施。上述171起定增預計募集資金共計達到了104億元,已經實施的85起定增中,則已經實際募集資金7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