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托行業,直銷渠道的建立和發展一直是困擾信托公司的頭等難題,此前因為《信托法》的限制,信托公司在銷售能力方面已經是“先天不足”,不得不借助第三方和銀行來代銷產品。然而,隨著信托兌付危機暴露風險,銀行代銷信托早已收緊,絕大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中都看不到信托產品的身影。同時,第三方行業亂象叢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今年上半年不惜頒布《99號文》,禁止委托非金融機構代銷信托產品。不過,從近期走訪的情況來看,在一些城商行,仍有信托產品推介,而第三方的代銷也并未完全停止。
不過,即使這樣,營銷能力有限的信托公司仍然需要開拓銷售渠道。對此,有互聯網理財網站推出金融機構服務平臺。據了解,該平臺可讓信托公司的理財顧問直接入駐,獲得優質的客戶資源,實現和客戶之間的無縫對接。
大銀行全面收緊信托代銷
城商行接力
日前,中誠信托“誠至金開2號”延期兌付,工商銀行的私人銀行已經成為投資者維權的主要對象。銀行代銷信托受到很大影響。實際上,2014年初,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30億元礦產風波、吉林信托松花江77號接連兩起信托兌付危機牽扯到銀行,市場上就已經傳出被牽連方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相繼停止信托代銷,隨即傳言擴大到整個銀行業對信托的代銷全面收緊。
就本報記者近期的走訪來看,大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中已經看不到信托的影子。浙商銀行、華夏銀行等的理財經理都明確表示,完全沒有信托產品銷售。
不過,部分城商行仍在代銷信托產品。
北京農商行的一位理財顧問告訴記者,8月中旬,將有一款信托產品,融資方是珠江地產,項目在通州,年化收益率在7.5%左右。
此前,還銷售過五礦信托的一款房地產信托。
第三方理財機構
代銷信托并未完全停止
相對于銀行的因風險收緊信托代銷,第三方理財機構則是監管層明確禁止代銷。不過,就本報記者的調查情況看,代銷并未完全停止。在一些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網站上,仍能看到信托產品在售。
“我們有私募基金的牌照,也屬于金融機構”,一位第三方理財的理財師對本報記者如是解釋。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第三方理財的模式主要以銷售為導向,不允許信托公司直接接觸客戶,往往在信托合同中隱去客戶的聯系電話,信托公司無法獲得客戶的聯系信息。這使信托公司無法掌握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因銷售誤導帶來的風險很容易傳導至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承擔責任。監管層也是基于對風險的考慮,才推出的《99文件》,切斷第三方理財與信托公司的代銷關系。由信托公司直接服務客戶,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方理財存在的誤導問題,把選擇權交給客戶,真正的實現買者自負。
一直以來,第三方理財機構一直游離于監管的灰色地帶,信托銷售中的諸多問題也廣為詬病。由于第三方理財機構缺乏有效市場監管,在推介和銷售信托產品過程中存在大量承諾保底、返傭回扣等違規行為,不利于投資者正確認識信托投資風險。
而對于信托公司來說,長期不注重自主開發投資者,而簡單偏重于信托投資資產的回報,將弱化信托公司以投資者利益為本的服務本質,從而異化信托業務本質。但第三方理財機構卻解決了信托公司銷售重的燃眉之急,在嚴厲的監管政策下,三方代銷依然存在,這其實是反映了信托公司和投資者的真實需求。
正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推出了金融機構服務平臺,充當信托公司的前端柜臺。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運行順利,對直銷能力弱的信托公司是很好的平臺。
據了解,這樣的平臺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公開公正透明、高效率和覆蓋面廣為用戶提供全面最新準確的產品信息,充分解決了信托公司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