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輪中央巡視“問題清單”近期密集曝光。根據中紀委公布巡視組對河南、遼寧、復旦大學和中糧集團的反饋意見,其中中糧集團“公款支付打高爾夫球費用等奢侈浪費問題突出”。網民認為,中糧公款打高爾夫甩不開“腐敗”的嫌疑,同時暴露出央企公司治理黑洞和監管的缺位。建議提高央企紅利上繳比例,積極完善央企公司治理結構,構建央企經營管理的社會化監督網絡體系,杜絕奢侈浪費現象重演。
央企豈能亂花錢
網民“王嫣”表示,央企公款打高爾夫是“濕手沾上干面粉”,甩不開“腐敗”的嫌疑。
網民“飄在天空的云”說,公款支付打高爾夫,真是財大氣粗的央企“典范”。央企有著獨特的壟斷優勢,加之名聲大,招牌大,在政策、資金、進出口方面都有不同的優惠,議價能力超強,因而比私企更易獲得利潤,按說央企上繳紅利應當比其他企業高,可是從目前上繳紅利的標準看,遠遠低于國際慣例。
網民“打鐵匠”稱,央企大量的利潤自留,企業內部的自主權就顯得相當的大,當然,其中不少資金用于技術更新改造,擴大再生產,但是一部分資金不可避免會出現亂花亂用,有的不務正業,亂投資,到處搞開發,如:一些央企熱衷于房地產開發,頻頻現身土地拍賣市場,成為赫赫有名的標王。有的把巨額利益當作內部的“私房錢”想花就花,想用就用。
凸顯監管機制缺位
網民“暖暖”說,一些央企對大手大腳花錢習以為常,暴露出監管的缺位,根源在于央企代理人沒有把自己和企業利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聯系在一起,更多關注個人利益。
網民“黑鴨子”認為,央企長期存在的利潤在體內循環的現象沒有杜絕,甚至成為少數人貪污腐敗、侵吞國有資產的“唐僧肉”,這些問題成為痼疾,在于未能有效解決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不一致,導致經營者控制公司,出現了“內部人控制”。
網民“郭之純”表示,眾所周知,央企屬于全體國民所有,即便人們不便干涉央企的經營,但對央企的成本支出和利潤使用,卻是有權利進行監督的,但是目前央企的一些投資和支出并沒有公開。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網民建議提高央企紅利上繳比例,積極加強企業制度建設,完善央企公司治理結構,構建央企經營管理的社會化監督網絡體系,杜絕奢侈浪費現象重演。
網民“伴樂團”認為,央企自留利潤太多,應讓其承擔社會責任,有關部門應著手確定合理的紅利上繳標準,并保證收得上,不能像以往一樣“心太軟”。
網民“郭之純”表示,央企奢侈浪費既影響了企業發展,又戕害了社會公平,所以萬萬不能有“法不責眾”的意識。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僅僅由紀檢部門出面作紀律要求還不夠,更應該有法律層面的約束。
網民“李長安”表示,要加快央企公司治理結構的建設,使央企成為真正按市場規律辦事的市場主體,外部監事會和股東代表大會也要盡快擺脫“花瓶”的角色,真正擔負起監督問責的功能。另外,構建央企經營管理的社會化監督網絡體系,盡快實現監督全民化。要通過財務公開、信息公開、決策公開等手段,把監督權交給社會和公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