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攬活很重要,手機登上QQ,就能跟縣里縣外的農機手們交流業務信息。”在河南省西平縣宋集鎮,《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路邊與剛剛收割完四畝方田,正在加油的80后農機手趙超攀談起來。他邊說邊撥動著屏幕向記者展示了所加的幾個農機手業務交流群。 來自泌陽縣的趙超說,如今像自己這樣利用智能手機上網聯系業務的農機手越來越多。“現在80后都會玩智能手機,像QQ、微信都很熟。”他告訴記者,縣里面很多年輕的農機戶、經紀人、合作社大都建起了自己的QQ群,通過QQ來發布信息,了解麥收市場行情,相互傳遞信息。“俺剛從湖北收完油菜花開過來,智能機上還有GPS,到了陌生的地方不用來回問路,可方便了。有了智能機業務范圍才更廣,有的放矢。這不俺們接下來還要到許昌去干活”。 記者了解到,為做好信息服務,河南省農機局通過網站、手機短信等把相關農機作業信息、氣象信息、技術服務信息等不間斷地向廣大農機手播報,引導機車高效有序流動。同時還開通24小時值班熱線,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應對三夏突發情況。 在河南省駐馬店確山縣劉莊鄉,《經濟參考報》記者遇到了姚克成和閆永霞夫婦。每逢麥子金黃時,這對農機手伉儷就和鄉親們一道,如同候鳥一般由南向北,參加小麥聯合收割跨區作業。 此刻,閆永霞正在麥田戴著草帽揮舞著手臂作業,姚克成則坐在駕駛艙中,熟練地操作著各種控制桿,在秸稈粉碎的轟鳴聲中,龐大的聯合收割機靈巧自如,原地轉向割麥動作一氣呵成。 在地頭,一臉憨厚的閆永霞對記者說:“俺們準備今天在確山收,明后天到平輿和平頂山,那邊都聯系好了。” “駐馬店這邊收每畝地要四十塊,等過幾天到了北邊的平頂山,收割一畝地就要六十塊錢左右了。”閆永霞算了一筆賬,一臺收割機一天能掙幾百塊。 為方便收割機跨區作業,駐馬店、漯河等地農機等部門在主要交通路口設立了三夏跨區機收接待服務站。“這里有免費茶水和防暑藥品,我們還印制了維修服務指南、跨區機收安全須知,讓廣大農機手隨時掌握麥收信息、天氣情況及跨區作業動向,確保每輛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高興而來,平安離境。”確山縣農機局工作人員曹建中說。 從駐馬店到漯河,沿途道路兩邊攤曬的糧食連綿不斷,農民們不時用耙子翻動糧食。記者在商橋鎮附近路邊遇到了正在修理聯合收割機的蔡振強,此時汗水早已浸透了他的襯衫。 “這里的機油味很大,但最難受的還是熱。”蔡振強說。記者注意到,一關閉駕駛艙門,悶熱迅疾裹身,驕陽穿透四周透明玻璃炙烤著艙內,不停旋轉的小電扇帶不來絲毫涼意,早已濕透的毛巾垂在一旁的門栓上。 “我們一天收個百十畝,從早上天一亮一直不停地干到天黑,有時候還得搭夜干。”蔡振強說,在收割機里面一呆十幾個小時的滋味不好受,不過好在還有個搭檔,最熱的時候四個小時一換崗。 不遠處,駕駛室里的老范轉動著方向盤,麥穗和秸稈被卷入收割機里。漫天的麥屑,從收割機后面被高高地揚起,撒落回麥田里。“拖拉機趕緊開過來,卸麥子了。”隨后,他拉動操縱桿,麥粒傾瀉而下,滿滿地裝到一旁拖拉機上。看到六畝地的麥子收割完畢,老范跳下收割機,后背T恤已然濕透,“呼啦呼啦”一大瓶水下肚。“高溫真難受!”老范不假思索地告訴記者,在高溫天氣,駕駛室的溫度達到四五十度,一般根本人頂不住,他只好在車里放一桶水。實在不行了就將T恤脫掉,倒在頭上。“用這方法降溫很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