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意外,這一事件將成為國內首例公開市場債券違約事件,不幸印證了我們去年12月底所作的‘2014年或將迎來債市違約元年’的預計。”中誠信國際6日發布報告指出。
3月4日,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日太陽”)公告其將無法按期于3月7日全額支付2012年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券的第二期利息8980萬元。
對于光伏行業,中誠信國際2011年底以來一直維持負面展望,超日債違約也是光伏行業信用風險的公開暴露。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國內政策大力扶持、國外需求緩慢回升、行業整體有所回暖的情況下,導致超日債違約。據超日太陽發布的相關公告,2013年以來,由于供應商、銀行及其他債權人的起訴,其主要銀行賬戶被凍結,運營資金短缺,產能開工率嚴重不足,電池片及組件產銷量持續大幅下滑,貨款回收不力。根據其公布的業績快報,2013年公司營業收入為6.8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58.18%,全年虧損達13.31億元。
中誠信國際分析師高仁航認為:“超日太陽處于光伏制造業的下游,市場份額很低,這一違約導致行業內與其有業務往來的企業產生‘多米諾骨牌式違約’的概率不大。”2012年超日太陽光伏組件出貨量僅為0.35GW,約占當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的1%左右;2013年后其市場份額更低。其次,2013年下半年以來光伏行業有所回暖。隨著我國光伏扶持政策密集出臺,國內光伏電站新增裝機持續快速增長,加之日本等新興市場需求增加,國內光伏組件出貨量同比顯著增長,硅料、硅片和組件等產品價格逐步企穩回升,主要光伏制造企業虧損額收窄個別企業實現扭虧。
但是,目前光伏企業的償債能力雖有所好轉,形勢仍不容樂觀:一方面,國內光伏企業盈利能力繼續上升空間有限。光伏發電成本依然較高,行業短期回暖主要依賴電價補貼等扶持政策,各級政府部門留給光伏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有限,而光伏組件成本繼續下降的空間已經不大。另一方面,近幾年行業產能快速擴張過程中累積了大量債務、總資本化比率持續處于高位。這種低盈利、高債務的格局導致行業內企業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勉強甚至不足償還當期利息,存量債務消化需要經歷漫長、艱難的過程,而再融資渠道暢通程度可能成為行業信用風險的控制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