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圖片 |
中國能源海外投資正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新局面,在煤炭行業投資降溫的同時,可再生能源項目逐漸火熱起來,而且在并購中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與,這是第五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以下簡稱“外恰會”)上所透露出來的信息。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海外投資持續熱點行業,與此同時,與大手筆的煤炭礦業等傳統能源投資不同,可再生能源投資門檻相對較低,民營企業也已經具備相關技術實力,因此無疑將帶動更多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走出去”。
近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實力增強,境外投資迅速發展,能源企業正在成為主力軍。德勤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能源和資源行業交易持續攀升,并主導對外并購項目。“中國投資者獲取能源的旺盛需求是未來一年中國對外投資最有利的推動因素。”德勤中國企業并購服務全國領導人葉偉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源行業境外投資整體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其內部也發生“冰火兩重天”的分化。“自2011年并購活動達到巔峰之后,2013年煤炭業交易量持續下滑。”普華永道合伙人蘇啟元在4日舉辦的外洽會中國煤炭“走出去”論壇上介紹說。
數據顯示,在2011年的中國能源礦產資源收購中,海外煤炭并購案數額僅位于石油之后,位居第二。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煤炭資源勘探開發項目為65個,總金額高達70億美元,煤炭資源總量超過400億噸,年生產力高達5000萬噸。
“近兩年煤價一路下跌,整個行業進入寒冬,企業本身效益受到影響,沒有那么多的資金去進行投資,而且煤炭開采出來也賣不出價。受此影響,煤炭海外投資熱情降低,比以前更謹慎,沒有太大動作。”國家安監總局煤炭信息研究院院長黃盛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解釋說。
與煤炭海外投資降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可再生能源正日漸成為投資者的“新寵”,這從外洽會中國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資分論壇現場的火爆場面上就可窺一斑。記者注意到,這個可容納近1000人的主會議室里座無虛席,其中不乏一些想進軍可再生能源的“外行人”,而丹麥、挪威等國也是紛紛向中國企業拋出橄欖枝。
在過去三年里,國電集團、正泰集團等二十多家中國企業都紛紛啟動了各自的新能源海外擴張計劃。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中國清潔能源對外直接投資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企業對外太陽能和風能產業的直接投資總額累計已達到400億美元,涉及124個海外項目和33個國家,統計范圍包括投資海外清潔能源項目、制造工廠以及并購等等。
畢馬威中國海外投資主管合伙人馮柏文預計,在促進消費升級、綠色發展、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等推動下,未來農業和食品、新能源、房地產和高端制造業等領域將逐步成為新的海外并購熱點行業。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民營企業參與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愈演愈烈的同質競爭,光伏企業只有延伸到下游產業鏈,進行光伏電站項目開發才會有發展。民營企業在承接電站等方面已經開始具備條件,而且相比國有企業在投資決策中程序比較簡單,也因為沒有政府背景更容易被接受。”中國民生銀行貿易金融部結構性貿易融資中心能源業務負責人包育棟表示,光伏電站本身投資大,除了技術和產品之外,融資也很重要,民生銀行可以為民營光伏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能源領域。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報告稱,隨著資產并購涉及的行業范圍更廣,除通常規模較大的資源獲取類項目以外,其他行業領域內的投資項目也在增加,特別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與其中,使得項目規模變小。“從現在的大市場環境來說,超大型的并購時機可能已經過去了,現在更應該去做小型的逐步滲透式的并購。很多國有企業應該考慮通過收購股權等方式部分參與,而不是一定要全部收購。”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公司總監徐鋼表示。
會上,眾多業內人士也提醒我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面臨著舊有經濟格局的挑戰,還存在諸多困難,要注意防范政策保護、文化差異、環境保護等海外投資風險。